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课程领域,并为课程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本研究即是在对这一思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以后现代知识观为视角,以我国的大学课程现状作为研究的背景,重新对其进行审视、思考,以求对大学课程理论的完善提供富有建设性的启示。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引言:阐述了这一论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并比较详尽地阐释了后现代、大学课程实施等相关概念的意义及国内外对这类问题的相关研究状况。这一部分是本文展开研究的根基所在。第一部分: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方面阐述了知识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特点;另一方面,阐释了后现代知识观的基本思想,包括后现代知识的本质观、价值观和获得观。这些基本思想是下文进行具体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大学课程在现代和后现代知识观下的状况做了简单的比较分析。本文将大学课程具体分为四个方面,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并具体对每一个方面所受的影响进行详尽地阐述。第三部分:在对大学课程受两种知识观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寻找其发展的新思路。抓住后现代知识观这一思想契机,分别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方面入手来谈大学课程的应对措施。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和比较法,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著作,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思路。本文在对现代知识观和后现代知识观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将其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得到一些肤浅的认识和结论。后现代知识观作为西方社会结出来的果实,对我国的大学课程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本文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并将其向实践操作层面推进一步,以期能更好地发挥后现代知识观的作用,完善我们的大学课程体系。通过研究,得出大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四个方面在后现代知识观下其应做到:在目标方面,继承与创新并进,知识与能力共存;在内容方面,内外兼修,知行结合;在实施方面,在交流中学习,在沟通中成长;在评价方面,做到包容差异,贯穿始终。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困惑和不解之处。譬如,后现代知识观在我们的传统思想所营造的氛围中能否发挥作用,学生自身是否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来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另外,对知识价值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所以,要想充分发挥后现代知识观的优势,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协同努力才能做到。同时,教育研究者们也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去寻找其与我国大学课程的最佳结合点,不断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为我们的教育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