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的实践与改革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pj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世界著名的幼教模式之一,由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该教育法自二十世纪产生以来直至今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时间虽然较短,但是国人对于蒙氏教法推广的热情极高,已有众多蒙氏幼儿园或蒙氏班。因此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有必要对蒙氏教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推进我国蒙氏教育的健康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以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为目标,主张让儿童处在“有准备的环境”之中,通过“工作”的方式,自由、自主地发展。儿童、教师、环境和教具构成了蒙氏教法的四要素,这四要素的有机结合是蒙氏教法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诞生于上世纪初的蒙氏教法,进步性与局限性俱存,但是其进步性是主要的。蒙氏教法的进步性可以概括为:给儿童以自由,有自由才有选择;给儿童以兴趣,有兴趣才有专注;给儿童以合作,有合作才有建构;给儿童以活动,有活动才有经验。蒙氏教法也有其局限性,如感官训练过于机械;忽视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对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社会文化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等。当前我国的蒙氏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把蒙氏教法片面地理解为仅仅是教具操作,儿童自由、自主发展的精神没有贯彻于蒙氏课程之中;教师不能发挥蒙氏教师应有的“导师”作用,存在着不当干预的问题;蒙氏教具操作过分倚重蒙氏经典教具,具有本土特色的自制教具不多;蒙氏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结合不理想,存在着相互冲突与干扰的问题。针对蒙氏课程的局限性及我国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我国的蒙氏教育实践提出如下建议:正确理解蒙氏教法的精髓,真正体现蒙氏教法所倡导的儿童自由、自主发展之精神;根据我国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扩展课程内容;开发设计符合时代与我国特点的教具;探索蒙氏教育方案与其他教育方案的有机结合;加强蒙氏教师的师资培训;更好地发挥蒙氏教法在读写算能力培养上的优势;注重蒙氏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家庭与幼儿园的结合;有准备环境的提供要注意秩序性和课程实施的顺序性。
其他文献
封还词头这一封驳方式发端于唐代,形成于北宋仁宗朝,主要由中书舍人职掌。北宋的封驳制度发展为以中书舍人封还词头为主、给事中封驳为辅的模式,是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过程中
总结了 19世纪最后 2 0年我国钢铁工业节能降耗的显著成绩。我国钢铁工业的节能成就 ,其中一半靠直接节能 ,一半靠间接节能 ;我国吨钢能耗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矿钢比和铁
<正>如今,随着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服务差异化程度不明显,难以形成比较优势。相比较消费者在情感和自我表达上的诉求,产品功能性的卖点已经不足以满
死缓制度为我国独创与特有,是指对于应当判处死刑但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在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在二年的死缓考验期间若无故意犯罪则不执行死刑的一种刑
保护自动化技术是保证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逐步普及,配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配电网络中由配电主站、子站和馈线终端三层结构及光
构建紧密的产学研结合机制是推动种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手段。在梳理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典型国家和地区种业产学研模式基础上,利用专家座谈和企业调研的结果,围绕中国种业发展重
晚明时期的文人画在画坛上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对今天的中国画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晚明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艺术的传承发展与此消彼长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摆在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20世纪20年代初期,共产国际倡导并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鲍罗廷被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任命为孙中山的政治顾问,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确立和国共两党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的工作
数字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和数字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人类日益进入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青睐。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数字的研究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