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对子宫肌瘤的影响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ib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肌瘤是由子宫肌层产生的良性肿瘤,在女性的生育年龄中很普遍。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证据等方面的研究显示孕激素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左炔诺孕酮释放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拜耳制药公司,德国柏林)含有19-去甲睾酮的雌甾酮类--左炔诺孕酮,其在避孕方面已经获得国际上的认可,同时能够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症。但是,使用左炔诺孕酮释放宫内节育系统避孕和在治疗子宫腺肌症会促进本身已合并有子宫肌瘤生长方面仍然存在争议。
  目的:本研究选择因避孕、子宫腺肌症而需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但同时合并有子宫肌瘤的患者,通过随访和病例对照分析观察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前后对子宫肌瘤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25~50岁需要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避孕、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患者,使用随机化序列方法各抽取样本36例。观察放置前、放置6个月和12个月后通过对他们的子宫肌瘤超声学,子宫肌瘤位置、数量,子宫体积,子宫肌瘤的体积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对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前、放置6个月、放置12个月后进行数据统计,建立数据库,用SPSS21.0进行数据资料处理,得到了如下结果:36例避孕患者放置LNG-IUS前及放置6和12个月后的子宫参数比较,放置6个月后,子宫肌瘤体积有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子宫肌瘤超声学、子宫肌瘤位置未见明显变化;放置前后子宫肌瘤数目仍为单发子宫肌瘤30例,多发子宫肌瘤6例;子宫体积较前未明显缩小(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厚度与放置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例子宫腺肌症患者放置LNG-IUS前及放置6和12个月后的子宫参数比较,子宫肌瘤体积有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子宫肌瘤超声学、子宫肌瘤位置为未见明显变化;放置6个月后,多发子宫肌瘤数目减少的有5例,放置12个月后多发子宫肌瘤数量减少的有9例;子宫体积较前缩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厚度与放置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避孕患者,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肌瘤体积与之前相比有变化,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肌瘤增长趋势高于避孕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增长趋势(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在避孕以及在治疗子宫腺肌症时不会影响已合并的子宫肌瘤生长。
其他文献
学位
研究背景:  泪小管解剖位置表浅,易受外伤断裂。泪小管断裂是常见的眼外伤类型之一,下泪小管损伤多见。断裂的泪小管若不能及时手术实现泪道再通,会导致患者终身溢泪,影响视力和生活质量。泪小管断裂吻合联合置管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术后吻合口组织因瘢痕挛缩而造成管腔狭窄,甚至出现再阻塞,是导致该手术远期效果欠佳的重要因素。糖皮质激素类眼药是目前临床上吻合术后常用药,目的是为了抑制吻合口周围组织瘢痕化形
目的:  探讨DEB-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瘤周高场强MRI的影像学强化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42例于我科初次确诊或经外院确诊尚未治疗或不能二次切除并连续选择As2O3联合DEB-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以每个瘤体为研究单位,以术后首次MRI增强呈现瘤周边缘强化为随访观测起点,在MRI轴位或冠状位图象上选取肿瘤边
期刊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择期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年龄≥65岁,随机均分为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60);研究组术后给予右美托咪定0.2~0.5ΜG/(KG·H)持续静脉泵注至
背景和目的:  大多数食管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无法行根治性手术治疗。而传统全身化疗对食管癌的疗效也处于瓶颈状态,疗效有限。本文的目的是探讨与评价肿瘤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中心在2016年9月10日至2018年11月10日期间采取动脉灌注化疗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均经病理、食管造影和胸部CT证实
学位
背景:  酒精性股骨头坏死(Alcoholic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是最常见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之一,其病理过程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存在多种学说,包括:骨内高压学说、脂质代谢紊乱学说、脂肪栓塞学说、骨髓基质细胞脂肪分化学说、骨质疏松学说以及骨细胞凋亡学说等。各种学说均有一定的临床和实验支持,但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能够完全揭示ANFH发生和进展机制。  细胞
背景:  马蹄内翻足(Clubfoot)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足部畸形,畸形通常可使前足、中足、后足、踝关节及小腿受累,表现为内收、内翻、跖屈、高弓畸形,随着生长发育,慢慢出现足部残疾,影响行走功能。其发病率为0.1-0.6%,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3:1,双侧多见,约占50%左右[1],若单侧发病,则右足高发于左足,且男性有遗传倾向[2],可有家族性,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率。按病因学临床上
学位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