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语事件流行语中转喻现象的认知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g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于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透明性和便利性,汉语网络流行语很快就成为了汉语流行语中最具时代性和大众性的一种语言现象。汉语网络流行语自诞生以来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他们或者从模因论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进行解释,或者尤其关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社会嬗变,或者试图解读网络流行语背后的多元文化以及人本光环。虽然汉语网络流行语得到了很多语言学者的关注,但它最初呈现的语言形式如“偶”“GG”等更像是一种停留在语音层面的文字游戏。随着网络信息透明度的增加,另外一种基于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渐渐成为了汉语流行语中的新宠。最近在火热流行的“郭美美”,“小悦悦”,“我爸是李刚”,“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等汉语网络流行语都经历了从一个具体语境滋生出来并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代表某种意识形态或社会现象的抽象符号的过程。这种事件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实质上就是转喻的过程,因而研究汉语事件流行语中转喻的认知机制就成为了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此外,作者还发现汉语事件流行语与汉语典故成语中的“郑人买履”,“破釜沉舟”等经历着相同的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而二者之问的关系是本文的第二个探索重点。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网络,并且适度借鉴了某些主流媒体对汉语事件流行语的解读和评价。本文尝试以LakofF(1987)的理想认知模型(ICM)为理论框架对基于事件产生的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转喻现象进行认知解读。在解释其生成过程中的转喻和传播过程中的转喻,作者会运用Radden和Kovecses (1999)提出的六种生成转喻的ICM框架中的事件ICM和范畴-特性ICM分别解释这两次过程。譬如事件流行语“我爸是李刚”就是基于某件车祸事件产生但在传播过程脱离具体事件的语境而成为了一个能够代表官本位意识形态的抽象符号。这则流行语的认知机制的关键就在于解读名字“李刚”;而在“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则流行语中,解读其的关键就在于“你”和“我”二字背后的深意。因此本文提出,解读此类流行语时,应该以词汇为识别线索体会其中超越词汇层而的转喻,因为正是这种转喻方式推动了整则流行语在事件层而的转喻。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在理想认知模型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了汉语事件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过程;二是在汉语事件流行语和汉语典故成语的对比中进一步明确汉语事件流行语的研究价值。山于汉语事件流行语是一种新生的语言现象,所以可供研究的数据在数量上可能还不足以为本文的研究结果提供充分的佐证,这是本文的遗憾之一。同时,在把汉语成语与汉语事件流行语作对比时,本文只是提到了汉语成语中的一个分支典故成语,因为二者不论在生成还是传播过程中都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但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是适度用典故成语验证了事件流行语的研究价值,很多后续的细节研究还有待展开。
其他文献
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翻译完布洛赫的《封建社会》之后,最近又译成冈绍夫的《何为封建主义》。这两本书同是关于西方封建的经典名著,前一本书讨论的是广义的封建,所以名之为封
介绍了水稻优质高产直播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大田准备、种子处理、适时播种、合理灌溉、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2004年的中国机床市场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国内机床市场依然以30%的比例高速增长,忧的是进口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是如此之高,其中大部分进口数控机床是我国机床制造企业
本文旨在从模因论角度对政治语篇的互文性进行分析。政治语篇研究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如何运用语言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以及公众如何通过这些语言肯定这些政治参与者。互文性是政
人类对自己历史的认识。大都从自己的国家、民族开始,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而在自己国家、民族以外的就是蛮夷。后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逐渐扩大,但真正研究世界史的体系也
会议
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英语新闻既能够帮助他们扩大词汇量,也能够帮助他们学习了解变化
以11种常见标准颜色片为本实验用色样,对湖南娄底某幼儿园151名说汉语儿童进行了颜色命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3-6岁说汉语儿童颜色命名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2)3-6岁
人类的语言发展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种仅仅通过教学方法就能很好实现第二语言教学目标的途径。现存不同的针对第二语言提出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和
<正>2013年6月27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情况,总结了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效,分析了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下一
把价值视为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是失之偏颇的。这是造成只重视主体价值 ,忽视生态价值的重要原因。只有把价值视为是主体与客体的互益性关系 ,才能在强调主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