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肾虚邪伏理论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基于“肾虚邪伏理论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观察相关阳性抗体治疗后的转阴情况、中医症状积分以及妊娠结局等指标的变化,验证从肾虚邪伏理论治疗免疫性RSA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有力的证据,以便推广应用。研究方法选择在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免疫性RSA患者35例,采取自身前后对照,所有病例予以韩氏滋肾汤(《韩氏女科》)加减治疗。未孕时服用本方并加入清热解毒药,45天为一个疗程,观察并记录每个疗程结束后各项阳性抗体转阴情况,连续治疗1-2个疗程;追踪患者停药半年内的妊娠情况,确定宫内妊娠者予韩氏滋肾汤以益肾固冲安胎为主,服药保胎至妊娠12周。综合观察治疗前后相关阳性抗体的转阴率、中医证候改善以及妊娠结局等情况。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分析。研究结果1.阳性抗体转阴情况:治疗前35例患者中,有的患者非一项感染,优生四项阳性抗体总数为58,在治疗一个疗程后转阴例数46例,转阴率为79.31%;治疗两个疗程后总转阴例数为54,转阴率达到了93.10%。2.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91.43%。3.主要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经t检验,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病情分级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可得,Z=-4.598,p=0.000(<0.05),治疗前后患者病情轻中重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5.妊娠结局:经过系统治疗,有30例患者再次妊娠时孕周超过12周,剩余5例患者发生再次胚胎停育。妊娠成功率达到85.71%。结论1.基于肾虚邪伏理论运用韩氏滋肾汤加减分阶段治疗免疫性RSA患者,疗效确切。孕前通过补肾填精,清热解毒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的血清自身阳性抗体,明显消除或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孕后通过补肾固冲安胎增加了患者继续妊娠的可能。2.通过本课题证实基于肾虚邪伏理论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是行之有效的。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和技术探究针刺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的辩证循经取穴规律,确定治疗方案,设计并实施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价针刺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第一部分采用手工及计算机的方式检索针剌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的现代文献,收集近20年国内外针刺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包括下肢运动障碍、下肢感觉障碍、排尿障碍、排便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通过Noteex
目的:1.通过观察于氏头穴丛刺与常规针刺治疗后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表面肌电及颏舌骨肌运动情况的变化,比较两种疗法的即刻效应。2.通过比较于氏头穴丛刺与常规针刺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 SAS 9.3软件按照 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于氏头穴丛刺,n=103)和对照组(
目的:确立中风病“脑肠同调”治疗思路,通过数据挖掘确定“头针+腹针”针刺方案,并观察其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清IL-1 0、IL-1β、LP S含量的影响,部分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共6个数据库中头针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提取穴位、针法等信息,以统计方法分析。2.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
学位
学位
目的:1通过冠心宁注射液髋关节腔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MRI影像学改变与髋部疼痛症状和功能活动改善情况的相关性分析,评价冠心宁注射液髋关节腔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2探讨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测定股骨头坏死区骨密度和体积的准确性。3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冠心宁注射液髋关节腔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生物力学变化,及坏死区骨密度和体积变化,为冠心宁注射液髋关节腔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探寻新的理论依据。
目的:脾胃病多具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在我国本病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谢晶日教授从医四十余年,致力于脾胃病的研究。本研究即对谢晶日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临床诊疗经验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整理,并对其治疗胃痛的诊疗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旨在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并能够为脾胃病的辨证治疗提供借鉴经验,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第一部分学术思想渊源。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探寻对谢晶日教授学术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针法结合辨证取穴治疗脾虚型耳鸣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新的方案与选择。方法:选择64例符合排纳标准的脾虚型耳鸣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子午流注针法结合辨证取穴,对照组传统针刺结合辨证取穴,治疗疗程均为2周,针刺方法为每日1次,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治疗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耳鸣评价量表(TEQ)评分、耳鸣致残量表(THI)
目的:观察恢刺联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提供有效的疗法。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64例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恢灸组(32例)、常规针刺组(32例)。恢灸组采用恢刺结合温针灸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毫针刺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次/日,每治疗6天休息1天,研究周期共4周。记录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级、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
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探讨抽动障碍与寰枢椎旋转固定的相关性,同时对抽动障碍(肝亢风动证)伴寰枢椎旋转固定的儿童采用手法复位进行干预,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临床研究一为抽动障碍与寰枢椎旋转固定的相关性观察,选择96例抽动障碍患儿及90例同时期门诊的健康儿童,在就诊第一天收集两组儿童的寰枢椎旋转固定的症状、体征资料,比较两组儿童伴发寰枢椎旋转固定的情况,分析其相关性。临床研究二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