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障碍与寰枢椎旋转固定的相关性研究及干预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jiu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探讨抽动障碍与寰枢椎旋转固定的相关性,同时对抽动障碍(肝亢风动证)伴寰枢椎旋转固定的儿童采用手法复位进行干预,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临床研究一为抽动障碍与寰枢椎旋转固定的相关性观察,选择96例抽动障碍患儿及90例同时期门诊的健康儿童,在就诊第一天收集两组儿童的寰枢椎旋转固定的症状、体征资料,比较两组儿童伴发寰枢椎旋转固定的情况,分析其相关性。临床研究二为手法复位与中成药的疗效对比,选取60例同时符合抽动障碍肝亢风动证及寰枢椎旋转固定诊断标准的患儿,按照患儿(或家长)意愿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施以颈椎旋转定点复位法,对照组予菖麻熄风片口服,共治疗8周,记录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耶鲁抽动程度积分和中医证候评分情况,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本研究的临床效果。结果:1.抽动障碍组儿童出现寰枢椎旋转固定人数为22,占比22.92%。2.手法干预疗效比较:(1)总疗效:疾病总有效率试验组为75.00%,对照组为62.50%,二者差异显著(P<0.05);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0.00%,对照组为5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耶鲁抽动程度积分:治疗前、后两组患儿YGTSS运动抽动、发声抽动、总积分及抽动各项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试验组YGTSS各项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主症、次症及总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3.安全性指标:治疗期间试验组有1例颈部肌肉不适,休息一小时后自行缓解,两组患儿皆未出现严重不适。结论1.部分抽动障碍与寰枢椎旋转固定存在明确的相关性。2.手法复位应用于儿童抽动障碍肝亢风动证伴寰枢椎旋转固定时,可有效缓解患儿抽动症状,其疾病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菖麻熄风片。
其他文献
目的:对于痴呆的治疗,始终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课题拟从中医医籍及国内较为权威的学术数据库所记载的中医痴呆古今医案入手,梳理中医治疗痴呆的古今医案情况,呈现大历史观下医家临证诊治痴呆的演变与发展,挖掘整理古今医家对痴呆的病因病机等理论的认识及古今医家对痴呆的诊疗规律和经验,为痴呆的中医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提供借鉴、拓展思路。同时,结合对痴呆古代文献的梳理与中医相关研究的概述,对痴呆的中医药治疗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和技术探究针刺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的辩证循经取穴规律,确定治疗方案,设计并实施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价针刺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第一部分采用手工及计算机的方式检索针剌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的现代文献,收集近20年国内外针刺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包括下肢运动障碍、下肢感觉障碍、排尿障碍、排便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通过Noteex
目的:1.通过观察于氏头穴丛刺与常规针刺治疗后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表面肌电及颏舌骨肌运动情况的变化,比较两种疗法的即刻效应。2.通过比较于氏头穴丛刺与常规针刺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 SAS 9.3软件按照 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于氏头穴丛刺,n=103)和对照组(
目的:确立中风病“脑肠同调”治疗思路,通过数据挖掘确定“头针+腹针”针刺方案,并观察其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清IL-1 0、IL-1β、LP S含量的影响,部分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共6个数据库中头针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提取穴位、针法等信息,以统计方法分析。2.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
学位
学位
目的:1通过冠心宁注射液髋关节腔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MRI影像学改变与髋部疼痛症状和功能活动改善情况的相关性分析,评价冠心宁注射液髋关节腔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2探讨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测定股骨头坏死区骨密度和体积的准确性。3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冠心宁注射液髋关节腔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生物力学变化,及坏死区骨密度和体积变化,为冠心宁注射液髋关节腔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探寻新的理论依据。
目的:脾胃病多具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在我国本病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谢晶日教授从医四十余年,致力于脾胃病的研究。本研究即对谢晶日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临床诊疗经验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整理,并对其治疗胃痛的诊疗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旨在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并能够为脾胃病的辨证治疗提供借鉴经验,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第一部分学术思想渊源。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探寻对谢晶日教授学术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针法结合辨证取穴治疗脾虚型耳鸣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新的方案与选择。方法:选择64例符合排纳标准的脾虚型耳鸣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子午流注针法结合辨证取穴,对照组传统针刺结合辨证取穴,治疗疗程均为2周,针刺方法为每日1次,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治疗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耳鸣评价量表(TEQ)评分、耳鸣致残量表(THI)
目的:观察恢刺联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提供有效的疗法。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64例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恢灸组(32例)、常规针刺组(32例)。恢灸组采用恢刺结合温针灸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毫针刺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次/日,每治疗6天休息1天,研究周期共4周。记录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级、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