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胃痛诊治规律研究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u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脾胃病多具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在我国本病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谢晶日教授从医四十余年,致力于脾胃病的研究。本研究即对谢晶日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临床诊疗经验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整理,并对其治疗胃痛的诊疗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旨在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并能够为脾胃病的辨证治疗提供借鉴经验,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第一部分学术思想渊源。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探寻对谢晶日教授学术思想形成影响较深的古籍,结合对其主要学术思想内容的分析,追溯谢晶日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第二部分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研读能够反映谢晶日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的著作、论文、典型病例,结合随诊、访谈等方式,整理归纳谢晶日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第三部分谢晶日教授诊治胃痛规律研究。收集、整理、筛选谢晶日教授诊治的胃痛病案,录入病案信息,建立数据库。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库中的一般资料、症状资料进行频次统计、症状规律及症状聚类分析,得出胃痛发病规律及特点;对治疗药物进行频次统计、药量规律分析、组方规律分析、新方分析,得出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痛组方用药规律;对胃痛各证型进行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分析、新方分析,得出各证型的辨治规律。第四部分中医药诊治胃痛的研究进展。采用文献综述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胃痛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基于谢晶日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对胃痛的诊疗经验进行分析。结果: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溯谢晶日教授学术思想渊源。《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显示出诸多中医思维,谢晶日教授受其中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中和思维及取象思维影响较深,临证不离宗旨,为其学术思想的基石。《金匮要略》、《临证指南医案》中“瘀阻致病,久病血瘀”的思维方法为谢晶日教授临证善用化瘀通络之法奠定了基础。谢晶日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特色即为肝脾同治理论,此理论受李东垣脾胃学说影响较深,但又与之不同。对肝脾同治理论探寻解析,发现来源于肝脾相关理论,即五脏中肝脾尤重;肝脾生理相关、病理相及以及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肝脾关系。第二部分总结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谢晶日教授临证从整体出发,善用象思维,灵活辨证,以达“中和”。提倡肝脾同治思想,调畅气机、善治湿邪、身心同治为其具体体现。另病久善用活血通络、注重调护脾胃、临证谨察胃气存亡、善用合方论治均是其学术思想。总结谢晶日教授诊治餐后不适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的辨治经验,突出其诊疗特色,并附以典型病案举隅。第三部分谢晶日教授诊治胃痛的规律分析。一、一般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胃痛患者年龄多分布在40-69岁,女性发病率为64.10%,多于男性。由慢性胃炎导致的胃痛较多,有609例,占比71.14%;慢性胃炎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8例,占比48.93%。伴发疾病第一的为慢性胆囊炎。二、症状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胃胀痛、胃隐痛、胃灼痛累计百分比达8 4.4 3%,为胃痛的主要痛型。脘痞、纳呆、烧心、反酸、呃逆为排名前五的脾胃系伴随症状。暗红舌、齿痕舌(累计占48.24%)、黄腻苔、白腻苔或夹腻苔(累计占46.64%)、弦脉或伴弦脉者(累计占59.98%),为胃痛常见舌脉象。症状聚类结果与谢晶日教授对胃痛的辨证标准基本一致。三、组方用药资料统计分析结果:频次排名前十的药物依次为陈皮、炒白芍、炒白术、焦神曲、柴胡、香附、厚朴、枳实、煅海螵蛸、茯苓;温性、苦辛甘味、入脾胃经的药物占比较高;常用药物组合有:白术、白芍;柴胡、白芍;厚朴,枳实;神曲,陈皮等。核心药物有柴胡、香附、白术、炙黄芪、焦神曲等,以上均为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痛的显性組方用药规律。进一步分析得到18个核心药物组合、9首新处方,可体现出谢晶日教授所治胃痛的隐性组方用药规律。四、胃痛常见证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居于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寒证、寒湿中阻证、饮食停滞证、气阴两虚证。分别得出治疗此8类证型胃痛的核心药物及新处方。第四部分总结了诸位医家对胃痛病因病机的理论认识及实验研究,从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名医经验角度探索了中医药治疗胃痛的经验,提出临床从肝脾论治胃痛者较少,迫切需要广泛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以深化研究的问题。结论:本文清晰梳理了谢晶日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完成了导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谢晶日教授擅从肝脾立论、重视养护脾胃等学术特点。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探寻出谢晶日教授对胃痛的认识,饮食、情志为主因;脾虚为本、湿热气滞血瘀为标,肝郁脾虚为关键病机;夜间痛甚、常伴寐差且易发于中老年女性等为胃痛发病特点。探索出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痛的显性及隐性用药规律,发现了其治疗胃痛常用药的类别、性味归经、常用治法、核心药物及组合规律。谢晶日教授采用复合辨证法,提倡“以症辨证,以证立法,以法定方,以方加减”的辨治思路,擅于合用经典方剂辨证处方。胃痛数据分析结果切合谢晶日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符合其组方用药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客观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1.筛选动脉粥样硬化(AS)差异表达的miRNA,研究温阳益心法对动脉粥样硬化差异miRNA的调节作用;2.探索“温阳益心法”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通路,并进行实验验证,探讨温阳益心法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机制,为温阳益心法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支撑。方法:1.模型建立:将C57BL/6J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采用维生素D3腹腔注射、猪油、高脂喂养的方法构建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空白组予普食
目的:探究总结中医诊疗模式内涵、特征、优势及中西医诊疗模式的差异,促进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的传承发展。方法:通过理论与临床研究两方面探讨基于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的诊疗模式。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中医认知生命、健康、疾病的学术内涵。临床研究通过分析导师曹洪欣教授门诊病例,结合相应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符合标准的病例进行原始资料提取,包括患者编号、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诊疗时间、主要症状、舌象、脉象、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VCI大鼠脑组织抗氧化物质的影响,分析针刺是否可以调控Nrf2-ARE信号通路,从而对VCI大鼠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为针刺治疗VC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一:针刺对VCI大鼠行为学及海马形态学的影响选取雄性SD大鼠80只,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头针组、项针组、头针+项针组,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颈动脉,模型组制备VCI大鼠模型,头针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项
目的:对于痴呆的治疗,始终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课题拟从中医医籍及国内较为权威的学术数据库所记载的中医痴呆古今医案入手,梳理中医治疗痴呆的古今医案情况,呈现大历史观下医家临证诊治痴呆的演变与发展,挖掘整理古今医家对痴呆的病因病机等理论的认识及古今医家对痴呆的诊疗规律和经验,为痴呆的中医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提供借鉴、拓展思路。同时,结合对痴呆古代文献的梳理与中医相关研究的概述,对痴呆的中医药治疗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和技术探究针刺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的辩证循经取穴规律,确定治疗方案,设计并实施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价针刺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第一部分采用手工及计算机的方式检索针剌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的现代文献,收集近20年国内外针刺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包括下肢运动障碍、下肢感觉障碍、排尿障碍、排便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通过Noteex
目的:1.通过观察于氏头穴丛刺与常规针刺治疗后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表面肌电及颏舌骨肌运动情况的变化,比较两种疗法的即刻效应。2.通过比较于氏头穴丛刺与常规针刺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 SAS 9.3软件按照 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于氏头穴丛刺,n=103)和对照组(
目的:确立中风病“脑肠同调”治疗思路,通过数据挖掘确定“头针+腹针”针刺方案,并观察其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清IL-1 0、IL-1β、LP S含量的影响,部分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共6个数据库中头针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提取穴位、针法等信息,以统计方法分析。2.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
学位
学位
目的:1通过冠心宁注射液髋关节腔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MRI影像学改变与髋部疼痛症状和功能活动改善情况的相关性分析,评价冠心宁注射液髋关节腔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2探讨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测定股骨头坏死区骨密度和体积的准确性。3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冠心宁注射液髋关节腔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生物力学变化,及坏死区骨密度和体积变化,为冠心宁注射液髋关节腔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探寻新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