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类乌齐地区晚白垩世将灯卡花岗岩体和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es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东类乌齐一带新发现有花岗岩体和岩脉,侵入一套变质岩中。笔者对花岗岩体和岩脉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揭示其岩石成因及形成环境。岩体岩石类型为含电气石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岩脉岩石类型分为两种:细粒花岗闪长质细晶岩脉和中-粗粒电气石二长花岗质伟晶岩脉。含电气石白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88.27±0.88Ma,细晶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85.8±2.3Ma,两者均侵位于晚白垩世。含电气石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SiO2=74.17%~78.88%)、富碱(K2O+Na2O=5.92%~9.00%)和富铝(12.61%~15.13%)的特点,铝饱和指数A/CNK=1.11~1.40、里特曼指数δ<3.3,表明岩体属于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岩脉表现出高硅(SiO2=73.81%~74.42%)、富碱(K2O+Na2O=8.50%~9.57%)和富铝(13.80%~14.58%)的特征,属于过铝质钙碱性系列(A/CNK=1.12~1.22和δ<3.3)。微量元素方面,岩体和岩脉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P和Pb),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和Ba)。含电气石白云母二长花岗岩的稀土元素总量偏低(5.87×10-6~20.74×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轻微右倾到平坦,表明轻稀土较富集,重稀土没有明显亏损,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δEu=0.06~0.18)。岩脉也同样具有稀土元素总量偏低(21.39×10-6~157.30×10-6)的特征,Eu具有强烈负异常和无明显异常,分别对应两组脉体。研究结果显示花岗岩体与岩脉含白云母,无角闪石,具有富铝、贫钙、强过铝质等特征,为典型的S型花岗岩,岩脉与岩体在微量和稀土元素方面具有亲缘性,其岩浆源区很可能来自上地壳变泥质岩部分熔融。岩体和岩脉具有电气石型淡色花岗岩特征,可能为构造减压导致的上地壳变泥质岩中含水矿物(白云母)脱水熔融的产物,还可能有地壳深熔作用的影响。岩体与岩脉的形成为晚中生代南羌塘板块与拉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响应。
其他文献
植被生态水(层)是与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紧密相关的储水体,对生态环境、水碳循环等都有重要作用。植被生态水(层)通常分为植被冠层截留水、植被茎枝涵养水及植被土壤生态水三个部分。植被的生态水(层)储水量依据森林生态学理论在生态系统中为植被蒸腾、地下水调节补给等提供能源,与生态系统水资源分配机制与运动机制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植被土壤生态水作为植被生态水(层)的重要部分,常规方法难以大面积、长时间精确定量化监
学位
革什扎河流域位于大渡河上游,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流域内地质灾害十分发育,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当地经济建设带来阻力。本文旨在理清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地质灾害与地质条件、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获得准确可靠的易发性分区;对研究区进行防治分区,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持,为当地的规划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学位
山地冰川是气候与地形共同作用的产物,作为冰冻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气候的反应非常敏感。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冰冻圈内的山地冰川已经显著萎缩。位于唐古拉山西段的格拉丹东区域,是我国三江源地区山地冰川的主要发育地区之一,其发展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循环和生态环境变化等产生重要影响。利用遥感手段监测冰川时空变化,探究其变化趋势与驱动机制,能够为该区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以格拉丹东
学位
目的 探讨改良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 405例行手术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256例)和B组(149例)。A组采用改良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B组采用常规二孔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 h全流饮食、下床活动。术后第1天出院。A组
期刊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是生态环境脆弱面积最大且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黄土高原受土质疏松、暴雨集中、地形破碎等自然环境限制,加之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干扰,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碱化面积逐年增加。近年来,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国十分重视黄土高原的治理工作,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现状,但整体生态环境问题仍然严峻。因此,研究黄土高原生
学位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是因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碰撞造山作用使大规模的地壳深融作用发生,最终在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与藏南拆离系之间形成新生代淡色花岗岩岩体,其主要分布在北喜马拉雅(特提斯喜马拉雅)(NHGD)与高喜马拉雅带(HHG)。雅拉香波岩体与打拉岩体均属于雅拉香波穹隆两处花岗岩侵入体,雅拉香波穹隆的构造位置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部,南北分别与藏南拆离系(STDS)、雅鲁藏布江缝合线相邻。在本次
学位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不可或缺、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发展以及长期的土地开垦和种植,其相关地区面临的土壤肥力贫瘠、重金属污染、粮食安全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的出台,修复土壤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由于自然矿物具有自净化的绿色、生态环境属性,不仅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须的营养元素,还可以有效的记录、影响、评
学位
滇中广泛出露前寒武纪地质记录,是研究扬子陆块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理想区域。昆阳群是滇中地区中元古代晚期的代表性地层之一,为一套经历了低级—极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碎屑岩组合。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昆阳群的火山—沉积序列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沉积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解析了昆阳群沉积地质和地质年代学特征,揭示了昆阳群年代地层格架和中—新元古代沉积盆地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其
学位
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在地质历史中影响深远,全球生态系统在经历了早三叠世漫长的复苏期之后,于中三叠世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复苏与生物大辐射。云南罗平生物群被认为是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全面复苏和三叠纪生物大辐射最为典型的代表。本文以罗平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实测的数条含关岭组一段与关岭组二段地层剖面进行沉积特征、沉积微相、沉积相组合对比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等分析研究,以微相研究为重
学位
木里地区属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和扬子地台西缘的结合部位,而松潘-甘孜造山带经历过多次重大的地质事件,各种地质作用对区域演化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木里弧形构造及其内部的穹隆群是代表产物。穹隆群中面积最大的长枪穹隆体的构造及其变形特征反映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前人大多将研究方向着眼于矿产资源,缺少对长枪穹隆体构造特征的分析。本文通过对长枪穹隆体及其周缘的野外考察,结合小构造解析方法、镜下显微特征以及包裹体实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