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什扎河流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da111222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什扎河流域位于大渡河上游,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流域内地质灾害十分发育,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当地经济建设带来阻力。本文旨在理清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地质灾害与地质条件、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获得准确可靠的易发性分区;对研究区进行防治分区,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持,为当地的规划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研究区地质灾害进行遥感影像解译,再通过野外核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结合影像解译与野外调查结果,得到革什扎河流域地质灾害227处,包括156处泥石流、58处滑坡及13处崩塌。分析地质灾害在乡镇、子流域尺度上的空间分布规律,发现地质灾害主要沿河流分布,乡镇尺度上多分布于边耳乡。(2)针对地质灾害与地质条件、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对地质灾害发生更有利的条件是:高程小于2500 m,东南、南、西南坡向,坡度大于30°,起伏度大于20 m,工程岩组为软硬互层岩组,与断层距离小于3km;年均降雨量小于250 mm,与河流的距离小于300 m,归一化植被指数值为0.6~0.8,土壤类型为半淋溶土;与道路距离小于300 m,土地覆盖类型为耕地。(3)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高程、坡度、坡向、起伏度、工程岩组、距断层距离、降雨、距河流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壤类型、距道路距离、土地覆盖为评价指标。分别构建加权信息量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对研究区进行易发性评价。得到两种模型的分区结果,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线下面积(AUC)检验模型精度,加权信息量模型AUC值为0.889,随机森林模型AUC值为0.965,二者相比,后者精度更高。(4)综合分析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当地的人口居住区域与交通等情况,将研究区进行防治分区。重点防治区采取不会对灾害点所处地质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防治措施。次重点防治区实施监测、疏排水、安装护网、挡墙等较简易的防治手段。一般防治区以监测、预防为主。
其他文献
长江中下游城陵矶至大通河段的河岸带区域,因其生态、环境、人文等方面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长江的河势不稳则会破坏河岸带生态环境的稳定。同时长江中下游作为黄金水道,具有很好的航运条件,而其中的城陵矶至大通河段更是处于黄金水道的黄金段位置。无论是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问题,还是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河势稳定都是重中之重。长江中下游城陵矶至大通河段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河道内水沙情况不稳定,滩洲变化频繁,
学位
延河流域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针对其特殊地貌,流域内开展了治沟造地工程对沟道进行治理,同时,为了满足人们的空间需求,还开展了平山造城工程项目,使得区域的生态地质环境受到影响。生态地质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空间环境,其质量的高低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论文开展延河流域及平山造城工程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研究,旨在揭示流域及工程区内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为政府制定延河流
学位
行政督查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项特色制度和实践,是政府自上而下自我监督的重要方式,也是防止行政权力、部门与地方利益“内卷化”的必要手段。行政督查法治化与社会治理民主化仍有改进空间,在立法、程序、执行等方面还存在着无法可依、形式化严重、政出多门等问题,甚至衍生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乃至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从法治主义审视行政督查过程中存在的权力“内卷化”风险与问题,聚焦行政督查的合法性及其规制,在立法层
期刊
茂县地处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区域内地质构造复杂且各类地质灾害频发。在2008年“5.12”大地震过后,被划分为重灾区。经过十一年的社会治理与自然植被恢复,研究区地质灾害数量减少较多,但还存在对周边居民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地质灾害。本文选取四川省茂县为研究区,对比分析强震过后十二年间植被恢复状况与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的变化,后将研究区2019年现存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依据,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本文在选
学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研究是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学机制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重大部署,粮食供给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功能,同时农业生态系统又是粮食供给的主要来源,农业生态系统是粮食供给的重要保障,然而农业耕作也会导致农区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的加剧。因此,如何平衡这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农业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
学位
极化SAR影像分类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相对于光学遥感影像,极化SAR影像不仅能提供更丰富的后向散射信息,还能以极化相位、幅度等信息对地物分类进行补充。但雷达由于其特定的成像机制,造成透视收缩、叠掩及山体阴影等,使极化SAR影像分类难度大、精度低,阻碍了极化SAR在分类方面的广泛应用。本文致力于提高极化SAR影像分类的精度以及缩短处理时间。超像素的提出对地物分类研究具有很大进步
学位
川西南干热河谷区地处中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交界地带,是举世闻名的高山纵谷区,也是青藏高原东南部过渡带,更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以及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感应器”。同时,该区是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草地退化严重,旱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再加上不合理的人类干扰给原本脆弱的川西南干热河谷区带来了巨大压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厘清川西南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认知区域内生态脆弱
学位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发生极其频繁的国家之一,现以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近30万处,但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重大地质灾害表明还有大量灾害隐患没被发现,尤其是一些地处高位、隐蔽性较强的灾害隐患,通过传统人工地面调查、排查较难提前发现,非接触式的光学遥感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 SAR)技术在识别茂密植被覆盖下的
学位
地表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成员,在能量交换、水循环和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其生态系统敏感脆弱,高寒草地和冻土面积分布广泛,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高原冻土变化带来的环境变化直接影响着植被生长的水热条件,然而大多数研究中利用气象站点插值数据参与分析,忽略了冻土环境变化引起水热条件改变对植被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利用遥感数据获得的地表温度和再分析土壤水分数据弥补
学位
植被生态水(层)是与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紧密相关的储水体,对生态环境、水碳循环等都有重要作用。植被生态水(层)通常分为植被冠层截留水、植被茎枝涵养水及植被土壤生态水三个部分。植被的生态水(层)储水量依据森林生态学理论在生态系统中为植被蒸腾、地下水调节补给等提供能源,与生态系统水资源分配机制与运动机制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植被土壤生态水作为植被生态水(层)的重要部分,常规方法难以大面积、长时间精确定量化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