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文化转向”之后,伦理问题成为翻译研究的又一个热潮。翻译伦理探讨翻译行为的规范问题,涉及翻译各参与方及相关的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各类翻译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国内对翻译伦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文本的翻译方面,较少涉及其他类型文本的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是政治文献外译的一次成功实践,研究其翻译中体现的伦理思想对该类文本翻译有一定借鉴价值。因此,本文尝试从翻译伦理角度研究该书翻译。本论文以安德鲁·切斯特曼的五大翻译伦理模式(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承诺伦理)作为框架,以中国政治术语、古诗文引语和俗语为例来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本论文要探讨的三个问题是:(1)该书译前翻译原则的制定体现了哪些伦理思想?(2)政治术语、古诗文引语和俗语的具体翻译中体现了哪些伦理思想?(3)各伦理思想是否在翻译中得到了协调?经过分析,本论文得出如下结论:(1)该书译前翻译原则的制定体现了服务伦理和基于规范的伦理。基于翻译目的、出版机构的要求和读者预期,译者既要忠实还原原文内容,又要确保译文的可读性。这一总体原则也适用于本书中政治术语、古诗文引语和俗语的翻译。(2)再现伦理、交际伦理和基于规范的伦理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具体翻译中均有所体现。深层意义是首先得以再现的方面。在此基础上,原文形式和字面意思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再现。当原文形式可能影响读者理解时,译者往往选择舍弃形式阐述意义,或在再现形式的基础上进行解释,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在部分例子中,译者还通过对原文的调整使译文符合一定的语言规范和文化期待。(3)就本文分析的三方面例子来看,不同伦理模式在翻译中基本得到了协调,这也体现了译者对承诺伦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