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教科书作为一种与课程实施紧密相连的课程资源,与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紧密的关系。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使用,初中语文教师作为初中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面对这样一套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编排设计等诸多方面都焕然一新的统编本语文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状如何?出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原因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进行整体研究将有助于语文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科书作为一种与课程实施紧密相连的课程资源,与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紧密的关系。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使用,初中语文教师作为初中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面对这样一套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编排设计等诸多方面都焕然一新的统编本语文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状如何?出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原因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进行整体研究将有助于语文教师更有效地使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统编本教科书使用现状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孔凡哲“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定义及其水平模型为基础,从语文教师对统编本教科书的理解、整合、运用、评判四个方面和七个维度编制问卷,调查了山西省太原市3所初中语文教师使用统编本教科书的现状。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教师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缺乏教科书总体认识,忽视课标指引性作用;教科书应试化使用,教师缺乏专业素养;教师教学大包大揽,忽视学生自主实践;语文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课时量欠缺;教师教科书使用观老旧,教学内容处理不佳;缺少教科书反思意识,教科书评判效果不佳。基于初中语文教师统编本教科书使用现状的原因分析,笔者提出了如下改进策略:紧密联结初高中课标,深化理解统编本教科书;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走出应试化教学困境;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恰当安排教学任务;更新教科书使用观,合理使用教师教学用书;加强教科书反思意识,培养教科书评判能力。
其他文献
教育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师风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当前我国师德教育水平依然参差不齐,社会各界对在职教师的道德问题关注的较多,师范生师德教育往往被忽视。师范生作为准教师,有必要坚定其从教信念和职业理想,使其明晰“做教师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也应该同样受到重视。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水平与师德教育课程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完善的师德教育课程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师德素养。因此,本研究将研究对象
山水画是中国人文情怀中重要的一笔。寄情于山水之间,心系于天地万物,脚踩大地,祖国大好河山尽揽于古人胸怀之间。我们在古人的山水画中体味深远的意义。青绿山水是山水画极其重要的一个分支,我们需要不断去学习传统青绿山水画中的艺术语言进而丰富我们的创作。本文主要从创作题材的选择出发,通过对传统青绿山水画《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千里江山图》的构图、设色、笔墨进行分析,在传承的基础上将现代的艺术语言融合,结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提高和消费模式的转变,纺织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愈来愈快,在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产品的使用周期也日益缩短,预计到2020年我国废旧纺织品的堆积量将高达2亿吨。资源匮乏、环境污染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也是函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积极开展废旧纺织品的处理对缓解资源紧张、节能减排和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废弃织物的再利用,本课题借助联合开松线对废旧纺织品进行前处理,将废弃涤棉织物再
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一直保持着大量消耗的态势,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党与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更加关注和重视。2020年9月召开全国绿色矿业发展大会提出我国矿业全面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对矿产资源节约和利用水平进行提高,体现了我国追求与向往人和矿产资源和谐相处的绿色现代化。为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本文选取中国省际煤炭工业生态效率为视角,
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国家加大力度弘扬中华文化,加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将“弘扬革命文化”列入“传承中国文化”的课程之中。语文本就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这种教育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以教材中的具体选文为载体。且当前存在着将革命文化选文过度解读为纯思想教育的现象存在,因此,对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选文的研究有着必要意义。本研究立足于课程政治学和朱绍禹语文教材观,对建国以来人教社发行的十一套初中语文教材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马克思民生观为理论支撑对新时代民生建设进行客观分析与理论探讨,将新时代民生建设目标作为依托,并结合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下的民生成就和短板,更好地诠释马克思有关民生的思想观点,破解新时期民生难题,加快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民生观。在对马克思民生观的理论进行整理、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之上,将其深层内涵进行概括,认为马克思民生观的逻辑起点为“现实的人”,
本文是以麦金太尔道德哲学的方法为研究对象,仅限于对《追寻美德》这个重要文本进行探究。《追寻美德》一书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是对伦理思想史的回顾与批判,另一方面是对于
毛泽东民族平等思想从它的产生到发展进而细化到一系列的政策提出,都以时代发展为根基、以时代诉求为首要目标,始终坚持不断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从民族革命时期他就已经洞悉到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方向的转变,当机立断结合我国国内民族运动的实际情況积极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要从根源上挖掘民族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即民族压迫、剥削的实质性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列宁“解决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主张等作为理论基础,同时
话语权是以话语为载体,表达主观意识的权力,是意识形态在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所表现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意指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话语内容具有对国家和社会的指导力、支配力与解释力。高校是生产、传承、创新文化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场所,也肩负着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任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意指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具有控制舆论走向的资格和能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写作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不断更新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也更加注重写作系统结构和内容的选择,以此寄希望于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当今语文教科书编排体系有不合理之处、选文与写作结合不够紧密、写作知识安排不系统等有着很大的原因。本文以民国时期的《复兴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探究本教材在写作系统方面的可借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