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过滤带是位于污染源与水体之间的植被区域,它能延缓地表径流的水流速度,增大水流入渗和补给地下水,实现对径流中非点源污染物质的有效拦截。本研究在陕西小华山水库岸坡按不同植被配置方式建设了1条草地过滤带和2条沙棘-草本复合过滤带,通过径流模拟试验测定了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中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首次引入VFSMOD模型,并将其应用到西安黑河引水工程水源区的植被过滤带设计规划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陕西关中地区气候适宜,只需在受纳水体边一定范围实行封育措施,即能形成天然的草地过滤带,易于植被过滤带的推广和运用;复合过滤带中的沙棘会影响草本群落的发育,不宜作为植被过滤带的主要物种密集种植。(2)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的延滞效应主要与过滤带的表面糙率有关,植被越浓密,过滤带的糙率越大,对地表径流的延滞效应就越强。(3)在试验条件下:a.各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中SS、TN、TP和COD浓度的削减率均达到81.27%、46.05%、73.28%和60.48%以上,对上述四种污染物负荷的削减率则达到了89.57%、69.93%、85.11%和77.97%以上;b.三条植被过滤带中,草本群落发达的草地过滤带对地表径流的净化效果最佳;c.土壤初始含水量不是影响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净化效果的敏感因子;d.草地过滤带对地表径流中非点源污染物的削减主要发生在前10m;e.各植被过滤带的净化效果均随入流流量的增大而减小,且流量的变化对草本群落欠发达的复合过滤带影响更为显著;f.入流泥沙浓度的变化对SS浓度及负荷的削减率影响不大,但TN、TP及COD的净化效果均随入流污染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g.植被过滤带不能有效降低地表径流中的水溶性氮磷营养物的浓度,但通过对地表径流的下渗作用,过滤带在大多数时候仍能削减它们的污染负荷。(4)VFSMOD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量和泥沙的削减效果,在对该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模型检验后,将其应用到黑河引水工程水源区保护规划中,模拟结果表明在黑河水源区内部分敏感河段布设带宽为5m的草地过滤带后,将削减入库泥沙负荷的22.14%,TP负荷的12.66%和TN负荷的14.60%,植被过滤带能够在黑河水源区的水质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