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普修课基本技术与带练能力融合培养体系构建的实验研究

来源 :成都体育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ren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小学校等用人单位对体育教师技术技能应用型要求的不断提高,排球基础教学中教师的各种带练能力就更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教学技能之一,这对于时数短,基本技战术教学任务重的排球普修课程在适应上述要求方面一直表现相对滞后。尽管新的培养方案已将“实训”作为提高学生带练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定程度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程,但依然表现为重技术教学,轻带练能力培养或是将带练能力培养仅作为一种“点缀”而无实质性的解决思路及具体策略,更没有一套成体系的带练能力培养方案。因此本研究从中小学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当前培养体系的困境方面着手,设想将带练能力融入排球普修课程基本技术教学各阶段和技术练习各过程之中,使技术掌握提高与带练能力培养互为促进,协同发展的教学理念,旨在建立排球普修课基本技术与带练能力融合培养体系。以此缓解排球普修课程学时短导致带练能力与基本技术培养顾此失彼的现状,使基本技术与带练能力在规定教学时间内可以互促互进,协同提高,从而进一步提升体教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同时也为排球普修课程基本技术与带练能力融合培养体系的构建给予理论支持,更为我校增添排球普修课教学“实训”具体办法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成都体育学院2017级排球普修班6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周期为80学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排球普修课基本技术与带练能力融合培养体系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课中是否能达到基本技术学习提高与带练能力掌握互为促进,协同提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考证,也对排球普修课基本技术与带练能力融合培养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检验。研究结论表明:(1)排球普修课基本技术与带练能力融合培养体系有助于学生基本技术与带练能力互为促进、协同发展。(2)排球普修课基本技术与带练能力融合培养体系有助于技术技能培养与认知发展的良性互动,协同提高。(3)排球普修课基本技术与带练能力融合培养体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带练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4)排球普修课基本技术与带练能力融合培养体系有助于营造带练能力培养与技术同步提高的教学氛围。
其他文献
建立不同类别行业胜任特征是当今医学、心理学、管理学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开始渗入教育行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不断发展逐渐被应用于学校、企业单位等行业的胜任力研究,对于体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较为广泛,而对高校排球教师还未涉及。研究在深入整理分析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行为事件访谈,编制四川省普通高校排球教师胜任力特征调查问卷,运用德尔菲法对15位优秀排球教师进行问卷函询调查,通过编码与计算频次,初步确定理
随着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新的纪元,一大批互联网公司飞速发展,涵盖各个行业,中国作为电商行业发展最为迅速也最为庞大的国家,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中零售行业借助互联网红利爆炸式增长,作为我国零售行业的新兴力量,传统零售行业在新的发展模式以及先进的理念面前不断受到冲击。但是随着互联网红利的逐渐消失,这些刚开始发展顺风顺水不可阻挡的互联网零售企业也陷入了挣扎,因此,进行科
东乡武术作为安徽省的武术流派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末期,是一种具有技击性、实用性与观赏性的优秀传统武术。地处周潭镇中西部的彭桥村就是“东乡武术”的发祥地和传播中心。东乡武术于2010年7月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又被评为首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然而东乡武术在申遗后其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仍然突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本论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运用文献
教育事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教育关系着社会人才的培养。新媒体时代,更多的教育信息呈现在网络上,迅速地通过传统媒体、互联网为人们所了解。教育信息在网上的增多,民众对教育的关注度越高,社交媒体将麦克风交到了民众的手中,人人都有话语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矛盾突出的现状下,教育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子系统,它的影响逐步扩大。如何把握好教育舆情的类别特征、演变形态、议题演变和演变阶段,从
针对羽毛球双打比赛中的胜负预测和影响比赛胜负的技术指标进行科学定量评价的问题,在跨学科研究思路的背景下,构建广泛适用的羽毛球技术指标评价模型,提出通过分形理论、机器学习等新型的理论原理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模型验证和引入分形维数算法计算权重的方法,对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替换改进,以2015-2019的共5年内的部分羽毛球男子双打、女子双打、男女混合双打各40场的比赛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产。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早在2003年我国就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目前我国已经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崆峒派武术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列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崆峒派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崆峒派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刻不容缓。为了进一步弘扬非物质文化,崆峒武术文化,顺应社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对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情况和指导教师的科研现状进行了分析,旨在反映当前体育教育训练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通过分析得出:1、体育专业本科生对参与科研活动兴趣比较强烈,经常参加科研活动的人数偏少;自主意识是驱动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动力;学校在科研方面的组织和宣传工作不够理想;学校为师生
“舞动中国-排舞联赛”全国总决赛是排舞界最高赛事,集体项目最终成绩的评定,关键看曲目的编排质量。本研究从艺术编排的评分要求、理论与实践角度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通过对《2017-2020年全国排舞竞赛评分规则》的分析,以及2017年-2019年全国总决赛专业院校组大集体自选曲目前三等奖队伍的录像分析,分析和总结近三年获奖队伍编排的艺术性特征,
研究目的:以2018年全国男子田径投掷项群赛(成都站)前8名中采用背向旋转推铅球技术的前三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三名优秀男子比赛中背向旋转推铅球技术的录像进行解析,揭示其技术的运动规律。了解目前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技术动作的问题,寻找制约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症结”所在,为今后教学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为今后相关体育从业者提供直观定量的教学指导素材。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检索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背越式跳高与踺子后手翻的类比分析,对背越式技术进行解构与再认识。得出结论如下:1、弧线助跑的关键是身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内倾。背越式技术的弧线助跑对比直线助跑,没有本质上的助力加速作用。在弧线助跑过程中,内倾、弧线、速度三者之间相互联系,而在技术教学中,教学重点的优先级为内倾>弧线>速度。2、助跑弧线的曲率变化,与肩轴的变化高度相关,因此,弧线助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