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加剧,世界范围内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呼声越来越高。低碳发展成为各国共识。发达国家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低碳经济和减排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本着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履行着我国碳排放义务。近年来随着公众对雾霾天气的关注和担忧,碳排放问题和其他环境问题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首先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工业碳排放和区域发展现状,运用DeBruyn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低碳背景下工业这一具体行业碳排放区域化差异的影响因素,在已有文献和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基于我国2005年至2011年工业行业碳排放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运用计量方法,从工业行业的视角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设定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按照各地区工业能源消耗量折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据此得出该地区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按照强度数值由大到小顺序将全国工业碳排放区域划分为高、中、低三区域;文中主要进行两个部分的分析,一是工业行业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治理效应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二是验证区域碳排放是否符合CKC模型曲线特征。根据分解模型分解出的影响因素,收集对应的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并进行处理;建立回归模型,通过模型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按照工业碳排放强度划分的高、中、低三区域与传统的东、中、西部划分结果并不具有一致性,传统经济发展程度不完全等同其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2.利用分解模型将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落实到用结构效应、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治理效应进行分析,这些效应在工业碳排放强度为高、中、低的三区域其影响效果均不相同,其中结构效应在各区域中对工业碳排放量均没有显著影响;3.不同区域的收入水平(人均GDP)与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倒“U”关系,当区域收入增加到一定数值时,之后区域收入水平继续增加反而会引起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未来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实现路径,应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控制工业总规模;加快工业行业内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同时加大调整工业结构的力度,才能在今后实现结构效应对于工业碳排放的显著负向影响;要在坚持推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均衡发展其他产业,实现区域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能够减少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为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