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物质资料的满足使得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求,文化旅游的热潮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兴起。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人们愈来愈渴望宁静自然的生活,旅游目的地开始由大城市逐步向乡村及中小城镇转移。传统街道作为小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城镇居民居住生活的空间场所,更是城镇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小城镇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地域风貌特征,发展文化旅游具有先天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在适应文化旅游的需求下,怎样延续城镇风貌、传承地域文化,怎样平衡小城镇传统街道的保护与利用,找到合适的更新方式,在保护传统街道自身价值的同时,寻求更好的发展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文化旅游为切入点研究小城镇传统街道风貌的更新设计,在充分认识小城镇传统街道与文化旅游的关联性基础上,通过引入适应观的概念,构建了小城镇传统街道风貌适应性更新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文化旅游发展的小城镇传统街道风貌在整体风貌、空间风貌、建筑风貌与环境风貌等四个方面的更新优化策略,并将之运用于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石板街风貌更新设计实践。本文的研究对合理利用传统街道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小城镇传统街道风貌更新设计实践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绪论,包括第一章。在简要阐明论文选题背景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核心问题:小城镇传统街道风貌更新如何适应文化旅游发展需求?随后,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对象,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进行梳理,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分析,包括第二章。通过对小城镇作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特性的分析和小城镇传统街道的特质及旅游价值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小城镇传统街道相关实践案例,论证了小城镇传统街道风貌进行文化旅游适应性更新的可行性。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三章引入适应性理论,明晰了适应性更新的目标、原则、要素构成以及方法,试图构建适应文化旅游发展的小城镇传统街道更新的方法体系。第四章在更新方法的指导下,提出了适应文化旅游发展的小城镇传统街道风貌更新设计策略。第四部分是论文的实践论证,包括第五章。以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石板街风貌更新设计为例,对论文所提出的适应性更新策略进行实际运用。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结语部分,包括第六章。以结语的形式总结了本文的观点,提出论文在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