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西坳陷碎屑岩含气领域天然气资源量达1.8~2.5×1012m3,资源十分丰富,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能源生产基地。目前须二气藏在多个层系均已见到工业产能,须二属于裂缝—孔隙型储层,裂缝使渗透率得到了很大改善,裂缝条件是高产的关键。由于须二露头后期剥蚀严重,露头裂缝调查取点困难,故选取相似构造背景下的相似岩性露头进行研究。本文着重研究了成都新津熊坡构造北倾末端裂缝的发育特征,对位于不同构造部位的裂缝进行分类统计,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对研究区内的断层与裂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本次研究共对63个野外裂缝观察点进行了调查统计与测量,整理并描述了所有露头点的裂缝数据,此外,对裂缝的产状、形态、缝面特征、充填物特征、组构关系、张开度、长度等参数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不同尺度裂缝间的匹配及组合关系,不同性质、不同规模断层派生裂缝进行分析,寻找断层与派生裂缝间的关系,对不同构造部位裂缝发育情况进行对比。与此同时,采用图像分析方法对微观裂缝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裂缝发育特征,研究裂缝形成的地质力学环境,为地下裂缝评价提供依据。认为控制研究区裂缝发育的因素是构造曲率、构造部位、断层及岩性等综合影响。通过本次研究,主要得到如下认识:裂缝组系主要包括北东、北西和近南北、东西4个组系。其中,在构造区东南倾伏端,裂缝主要为北东组系,西北陡翼及西南靠近构造核部等位置主要以北西—南东向占优势,而断层附近裂缝优势走向则与断层走向具有一致性。在研究区裂缝成因主要与构造变形及断层发育更为关,构造西翼地层陡峭、构造较为复杂和剧烈,因此裂缝更为发育,裂缝密度较大;而东翼平缓,构造较为简单和稳定,因此裂缝的发育情况较西翼弱。裂缝纵向延伸长度从0.1m到5m不等,最大可到10m,所见裂缝穿层现象较普遍。研究区内部分裂缝具有充填现象,导致裂缝的有效程度减小,大部分为方解石充填,余下部分为石英充填和泥质充填。裂缝发育密度情况在研究区主要与岩性有关,在所有已统计的砂泥岩共存的剖面中裂缝均在砂岩中较发育。根据统计表明,砂岩中裂缝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砂岩厚度成负相关关系,但在泥岩中,关系不明显。裂缝的发育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主应力场的制约,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在三叠系时期为NW-SE向;在侏罗系时期方位为NE-SW向;古近纪末期,川西地区由于受到龙门山前断裂走滑活动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东西向的水平挤压为主。调查区东北部倾末端与新场地区须二地层在地质条件上以及裂缝发育特征上具有相似性,可以作为认识新场地区须二气藏内裂缝发育的依据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