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电影领域跨文化的语境下,身份认同则为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是解读跨文化导演的重要手段。华人导演作为好莱坞的少数族裔,在强大的全球电影工业中,华人导演一度面临“失语”的窘境。直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华人导演在好莱坞影坛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才终于开始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与此同时,华人导演作为好莱坞的少数族裔,当面对美国社会强大的异质文化冲击时,原文化的地位难免受到威胁。因此,对于好莱坞华人导演而言,身份认同是一个伴随其整个创作生涯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梳理好莱坞华人导演与身份认同问题之间的关系脉络,归纳出两大认同语境:一是华人导演投射在影视文本中的身份认同诉求,二是华人导演自身长期以来的身份认同困惑。本文主要针对两大类研究对象,以李安、王颖、吴宇森为代表的90年代的华人导演,以及以林诣彬、温子仁、朱浩伟为代表的新生代华裔导演,去探求他们的身份意识以及投射在影片中的身份认同。就影视文本而言,导演作为一个作者身份,在他们影片中的人物角色所呈现出来的身份困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导演自身经历和文化反思的映射。就导演自身而言,在血缘根脉上,他们拥有华裔血统,属于华人导演;但同时他们身处好莱坞,为获得主流市场的认可,也不得不向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主动靠拢。因此,好莱坞华人导演的身份意识也是双重矛盾的。90年代的华人导演从小在中国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对东方文化的教养和思想有着更深的羁绊。因此,在他们身上呈现了一种更为强烈的关于“身份认同”的追寻与挣扎。而新生代华裔导演大多是出生于美国本土的二代华裔,在他们身上并未呈现出如此强烈的文化羁绊,他们甚至主动接纳这种身份杂糅所带来的变现能力。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如何在保有自身文化立场的同时向全球输出中华文化,成了当前文化输出的重要议题。本文将聚焦20世纪90年代的华人导演和新生代的华裔导演,通过对导演及其作品的研究,追溯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