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控制模型的人脸重建技术及应用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enlong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脸建模和动画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其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70年代以来的参数模型(Parke)、80年代以来的肌肉模型(人脸表情编码系统,简单肌肉模型和伪肌肉模型)和近年来基于图像的建模与绘制技术。这些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经运用在电影、通讯、医疗和游戏等诸多行业中。但是由于人脸的复杂构造,逼真地模拟人脸及其运动方式仍然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 构造人脸的方法有很多,本论文第二章介绍了目前计算机界在人脸造型和动画方面的一些基础技术。在第三章介绍了生成个性化人脸模型的一些基本方法。运用这些技术能够构造出出色的人脸模型和人脸动画。但是,正如文中所介绍的,这些方法往往需要昂贵的设备做辅助,或者需要复杂、专业的操作才能够完成人脸模型的重建。因此作者提出了人脸区域控制模型,并把它运用在根据正交照片的人脸重建方法中。 本论文第三章和第四章着重介绍了人脸区域控制模型和它在根据正交照片的人脸重建方法中的应用。 人脸区域控制模型采用两层网格结构的人脸模型。内层采用不变的网格作为人脸的骨骼层。外层网格被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每个区域由若干控制点控制。区域内的点的变形由各自的变形参数控制。变形参数可由特征点自动计算,或者手工调整。 正交照片的人脸重建方法主要过程有:正面和侧面照片上特征点标注,特征点深度信息计算,变形参数自动计算,变形参数手工精细调整,网格平滑,纹理合成和贴图。 由于运用了人脸区域控制模型,和其他类似的正交照片重建方法相比,我们能够方便的控制精细的模型,因此重建的结果更加逼真。 在本轮文的第五章最后作者不仅提供了一些对比实验结果,还将本论文的方法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在“计算机辅助眼镜适配系统”中作者使用了第三章和第四章介绍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多,网络安全也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互联网安全事件频发,信息安全早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依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
随着人们对个人通信需求的日益增长,无线通信及移动通信技术目前得到长足发展和应用。第一、无线网络能极大地减少建设成本,如节省了铺设电缆和维护电缆的开支;第二、无线网络能
在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领域,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技术已经成为了解决高维数据的重要途径,并且在信息检索、文本分类和疾病诊断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多数的特征提
本文以电力总公司微机结算系统的开发为背景,论述了数据仓库技术以及把数据仓库技术灵活运用于电力公司微机结算系统的方法,提出了电力公司微机结算系统的总体架构,以及具体的实
本研究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基于32位嵌入式微处理器LEON2实现的MP3播放系统的研发设计,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适合我们自身状况的高性能多媒体SOC系统设计技术和平台。 本
目前,大部分企业对重要设备安装了在线或离线监测系统,采集到了反映机组运行状态的大量数据,并已经形成大型数据库。为更好发挥这些数据的作用,及时掌握机器运行的内在规律性,本论
网格计算技术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和下一代分布式计算系统的方向。网格平台的出现解决了网格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作业提交与管理,信息获取,数据传输等。网格平台提供了使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现有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等正受到极大的挑战。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友好的交互性能以及优良的开放性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
基于多传感器的实时传输系统是为有效地监测汛情旱情信息而建造的,由多传感器子系统、机载站、卫星转发站、卫星数据收发站、高速图像处理工作站以及其它用户终端组成。关于
随着无线通信、传感器、微机电系统和分布式等技术的发展,集成这些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技术以其部署灵活、可靠性强、经济性好等特点在环境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