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氧化还原活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ss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是近年来材料科学家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而氧化还原活性又赋予MOFs材料新的性能。MOFs材料的氧化还原活性,一般是由氧化还原活性的金属、配体得到,或者是后合成修饰引入氧化还原活性的客体分子来实现。在本论文中,我们的工作主要围绕氧化还原活性的配体四硫富瓦烯四苯羧酸(H4TTFTB),以及与该配体等瓣相似的镍的二硫烯四苯羧酸([Ni(C2S2(C6H4COOH)2)2])基块展开。基于这两个氧化还原活性的构筑基元,在溶剂热条件下,成功自组装得到了一系列具有新颖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并对此类框架材料的导电、光电流响应、电化学识别、光热转换及电催化等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溶剂热条件下,H4TTFTB配体和In(NO3)3·4.5H2O自组装形成了一个具有阴离子骨架的三维有孔结构,(Me2NH2+)[InIII-(TTFTB)]·0.7C2H5OH·DMF(Me2NH2@1,DMF=N,N’-二甲基甲酰胺)。为了提升此氧化还原活性MOFs材料的光电性能,我们采用后合成离子交换的策略,将功能性的阳离子:四硫富瓦烯一价阳离子自由基(TTF·+)和N,N’-二甲基-4,4’-连吡啶阳离子(MV2+)交换进入MOFs的孔道中,实现了单晶到单晶的转变,得到新的MOFs材料TTF@1和MV@1。通过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证明了离子交换进行得很成功。MV2+交换进入MOFs框架后,与TTFTB存在电荷转移的协同作用。交换后的TTF@1和MV@1的电子导电能力,均提升两个数量级,且光电流响应能力分别提升4倍和28倍。热重分析数据表明,交换后的MOFs材料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且其热稳定温度可达350℃。X-射线粉末衍射数据表明,交换后的材料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在不同种类的常见溶剂以及p H在2-11的水溶液中,都能够保持结构框架稳定存在。2.将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四硫富瓦烯分子功能化为超分子构筑基元,为调控MOFs材料的结构和电子性能,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我们利用等瓣相似的概念,将TTF中的C=C用金属镍取代,设计合成了H4TTFTB的等瓣相似配体,镍的二硫烯四苯羧酸配体([Ni(C2S2(C6H4COOH)2)2])。与H4TTFTB相比,[Ni(C2S2(C6H4COOH)2)2]具有金属不饱和配位点和多步可逆的氧化还原活性。在溶剂热条件下,利用[Ni(C2S2(C6H4COOH)2)2]配体和过渡金属离子自组装得到了一系列新型的三维MOFs材料,[M2{Ni(C2S2(C6H4COO)2)2}(H2O)2]·2DMF(M=Mn、Zn、Cd、Co和Ni),分别用2、3、4、5和6表示。并对该系列材料的热稳定性、氧化还原活性、光吸收能力、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以及导电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此外,我们选用[Mn2{Ni(C2S2(C6H4COO)2)2}(H2O)2]·2DMF(2),对此类材料的电化学识别性能进行探究。2与基于TTFTB的[Mn2(TTFTB)(H2O)2](7)同构,2和7原位生长在泡沫铜(CF)上,得到电极材料2-CF和7-CF。电化学识别测试结果表明,7-CF基本没有电化学识别性能,而2-CF具有检测限低(1.0×10-7M,信噪比=3)、灵敏度高(27.9 A M-1 cm-2)和线性检测范围宽(2.0×10-6至2.0×10-3M)等优点,是一个很好的非酶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2和7对葡萄糖识别能力的差异,主要因为镍的二硫烯配体多步可逆的氧化还原活性,能够将葡萄糖氧化,而[Ni S4]0被还原为[Ni S4]-1。3.基于镍的二硫烯配合物,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区域,有很强的光吸收能力。我们选取MOFs材料,[Zn2{Ni(C2S2(C6H4COO)2)2}(H2O)2]·2DMF(3)和[Cd2{Ni(C2S2(C6H4COO)2)2}(H2O)2]·2DMF(4),对其光热转换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对此类结构进行原子层面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此MOFs结构中配体的平面共轭基元之间的距离约为3.7(?),具有π–π堆积的作用。3和4的固体紫外吸收图谱显示,二者在200-2000 nm范围内有很强的光吸收能力。在模拟太阳光的条件下,材料能够在1 s内温度从28°C升高至35°C,升高了7°C。在200 s的时间内温度升高至63°C,300 s时温度升高至最大值69°C。基于二硫烯的MOFs材料较好的光热转换能力,为后续海水淡化、光热治疗等应用研究提供了更多材料的选择。4.在溶剂热条件下,配体[Ni(C2S2(C6H4COOH)2)2]和硝酸铟,自组装得到了一例具有阴离子骨架的MOF,(Me2NH2+){InIII-[Ni(C2S2(C6H4COO)2)2]}·3DMF·1.5H2O(8)。X-射线粉末衍射数据表明,此类材料在常见有机溶剂以及p H在2-11的水溶液中,都能保持完整的结构框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热重分析表明,此材料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热稳定温度最高可达400°C。此外,MOFs材料保留了[Ni(C2S2(C6H4COOH)2)2]基元可逆的氧化还原活性以及不饱和配位点等优势。我们对该材料的电催化CO2还原(CO2RR)性能进行了研究。将两个同构的MOFs材料(Me2NH2+){InIII-[Ni(C2S2(C6H4COO)2)2]}·3DMF·1.5H2O(8)和(Me2NH2+)[InIII-(TTFTB)]·0.7C2H5OH·DMF(1),负载在碳纸(CP)上制备成催化剂,分别为8@CP和1@CP。研究结果显示,8@CP催化活性远高于1@CP。8@CP不仅能选择性地将CO2还原为甲酸且FEHCOO-最高可达89.2%,而且还具有较宽的电压窗口和长时间稳定性。此研究结果表明,在TTF配体中引入金属不饱和配位点可以有效的调控MOFs材料的电催化活性。
其他文献
圆偏振有机发光二极管(CP-OLEDs)在3D显示、圆偏振光检测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和个性化诊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报道的可以用于CP-OLEDs器件制备的材料包括手性高分子荧光材料、有机金属配合物和有机小分子荧光和TADF材料。以手性荧光高分子为发光材料的器件一般都具有高的圆偏振电致发光不对称因子(gEL),但是获得的器件性能(亮度和效率)较低。发光层采用有机金属配合物和有机TADF材料
最优输运理论提供了一个研究概率分布演化的框架,与Riemann几何、偏微分方程存在重要联系,并且近年来引发了流体力学、城市网络、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的新应用.其中Wasserstein空间的度量几何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是最优输运的几何基础.本文考虑非紧、局部紧Polish长度空间X上的Wasserstein空间Pp(X),即底空间X上p阶矩有限的Borel概率测度集,并赋予Wasserstein距离W
放射疗法(Radiation Therapy,RT)作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癌症治疗手段,由于其全身性毒副作用小且疗效确切,临床上超过50%的癌症患者都接受过放射治疗。并且局部X-rays照射能够促使肿瘤细胞经历免疫原性死亡(ICD)过程,释放肿瘤相关抗原(TAAs)和危险相关模式分子包括钙网蛋白(CRT)、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三磷酸腺苷(ATP)等免疫刺激型因子,进一步激活树突状细胞(
中微子振荡现象表明中微子拥有质量,这是超出标准模型的现象。深入进行对于中微子的研究,是开拓新物理领域的关键。江门中微子实验(Jiangmen Underground Neutrino Observatory,JUNO)主要目的是利用中微子振荡现象,测量反应堆中微子振荡能谱,从而确定中微子三种质量本征态的质量顺序。台山中微子实验(Taishan Antineutrino Observatory,TA
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内在需求,动物的动机行为(如位置移动和摄食行为)通常需要表现出形式的多样性和不同行为间的协调性来产生最优的行动策略。虽然目前对于位置移动或摄食行为的产生和调控机制有了长足的认识,但是对同一行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行为间的协调缺少详细的机制解释。本论文中,我们使用具有实验优势的软体动物海兔来探究这些问题。由于目前对海兔位置移动环路的认知较少,我们将从解析海兔的位置移动模式发生环
准确描述复杂凝聚相体系的结构和光谱是理论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由于复杂体系的尺寸大、结构柔性、兼具复杂的化学环境,传统的量子化学方法难以对这些体系的结构和光谱性质进行描述,这是因为这些方法的计算量随着体系尺寸的增加呈幂次方增加。结合分子力学(molecular mechanics,MM)和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QM)的多尺度方法或低标度量子化学方法可以克服传统量子化学方
测量精度的提高不仅可以用来验证已有的物理学理论,而且可以推动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例如,通过位相测量的方式可以以亚波长的精度测量任意一个相对位移,该方法已被运用于宇宙学、纳米科技和医学等领域。由于受到散粒噪声及测不准原理等物理学本身特性的限制,经典测量能达到的精度为散粒噪声极限。探究如何利用量子资源来提高测量精度产生了量子度量这一新兴研究方向。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发现散粒噪声极限一般只有在特定相
铁锰矿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如赤铁矿、针铁矿、水铁矿和菱锰矿、软锰矿、黑锰矿等)。由于锰和铁离子半径相似,在铁、锰矿物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铁锰类质同像替代现象。铁锰矿物作为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矿物类型,深度参与重金属的固定、有机污染物降解、微生物风化等环境过程。在这些环境过程中,矿物晶面作为环境物质接触和反应的场所,其类型和性质决定了矿物的表观反应性,类质同像替代对矿物晶面反应的
共振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例如,在分子,原子,核物理中都有它的踪迹。另外,在散射实验中,共振现象也被认为是极其引人注目的。此外,共振态在许多物理现象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晕,巨晕,幻数的消失等。本文主要是通过复标度格林函数(CGF)方法以及与相对论平均场(RMF)理论结合的复动量表象(CMR)方法即RMF-CMR方法来研究奇特核中的单粒子共振态,以此说明共振态对核物理,尤其是对核结构方
1995年,人类在主序恒星周围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51 peg b,自此开启了系外行星的观测和研究。至今共有超过4000颗系外行星已经被确认,还发现了数千颗有待进一步确认的行星候选体,这些行星系统分布在我们银河系中一个很广的距离(kpc量级)范围内。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研究,已发现了很多主序(类太阳)恒星周围行星系统的特征及其和宿主恒星(如质量,金属丰度等)的相关性。但目前对于行星系统和宿主恒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