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免疫原性死亡增强放疗介导的远端效应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j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射疗法(Radiation Therapy,RT)作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癌症治疗手段,由于其全身性毒副作用小且疗效确切,临床上超过50%的癌症患者都接受过放射治疗。并且局部X-rays照射能够促使肿瘤细胞经历免疫原性死亡(ICD)过程,释放肿瘤相关抗原(TAAs)和危险相关模式分子包括钙网蛋白(CRT)、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三磷酸腺苷(ATP)等免疫刺激型因子,进一步激活树突状细胞(DCs)的成熟与迁移,进而刺激Naive 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引起“远端效应”。然而,受到“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影响,肿瘤组织内部放疗介导的免疫激活过程却显得非常困难。实体肿瘤内部由于氧气的供需不平衡导致存在大量的“乏氧区域”,同时由于需要抵抗肿瘤内部不断提高的氧化应激水平,肿瘤组织内部的抗氧化水平(如GSH等)也在不断提高,这样的环境导致放疗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所介导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水平显著降低。此外,肿瘤微环境(TME)中存在的大量免疫抑制性细胞,例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调节性T细胞(Tregs),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等和可溶性细胞因子(TGF-β,VEGF,IL-10等),对于抗原递呈细胞(APCs)的激活、迁移等过程造了成明显的抑制,最终导致放疗介导的免疫激活过程严重受阻,临床远端效应的发生率远低于1%。本论文主要围绕“如何增强放疗介导的远端效应”以及“如何增加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响应率”分别进行了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研究。第二章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协同增强放疗介导的免疫原性死亡并靶向肿瘤细胞内的乏氧还原微环境来放大氧化应激,以增强放疗诱导的“远端效应”。我们基于临床上常用的Gd3+以及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5’-GMP利用超分子自组装技术构建形成纳米级配位聚合物(NCPs,Nanoscale Coordination Polymers)Gd3+/5’-GMP NCPs。并且,利用π-π堆叠的作用将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Hemin(PANHEMATIN?)整合在NCPs中,形成了新颖的纳米级放疗增敏剂Hemin@Gd3+/5’-GMP(H@Gd-NCPs)。由于高序数元素“Gd”的存在,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出色的核磁造影剂,发挥比临床上常用的核磁造影剂马根维显更好的效果,还能在相对低的放疗剂量下利用高序数原子Gd有效地沉积、散射以及发射X-rays,增加局部放射治疗的敏感性;而且,它还能通过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的氯化血红素(Hemin)利用肿瘤微环境中过表达的H2O2和GSH,放大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显著增加远端效应的发生率和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响应率。第三章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协同增强放疗介导的免疫原性死亡并靶向耗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来重塑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以增强放疗诱导的“远端效应”。我们同样基于临床上的Gd3+以及上市药物唑来膦酸(Zol)利用超分子自组装技术构建形成一种“无载体”的纳米棒状放疗增敏剂Zol/Gd3+Nanorods(ZGd-NRs),该纳米棒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游离Gd3+与Zol的毒性,并且有利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摄取,延长在肿瘤组织中的蓄积循环时间。由于高序数元素“Gd”的存在,能在相对较低的放射剂量下,有效地沉积、散射以及发射X-rays,增加局部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促使肿瘤细胞经历免疫原性死亡(ICD)过程,增加肿瘤相关抗原(TAAs)的释放,并招募与激活树突状细胞(DCs)。另一方面,唑来膦酸的引入可以有效地耗竭TAMs,抑制IL-10、TGF-β、VEGF等细胞因子的分泌,重塑免疫抑制微环境,为抗原递呈细胞的激活与成熟进一步扫清障碍,从而增加远端效应的发生率和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响应率。总之,将H@Gd-NCPs或ZGd-NRs介导的放疗与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CBI)联用,能够在小鼠结直肠癌远端模型和三阴性乳腺癌转移模型中,有效地提高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响应率,激活全身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将放疗的原位治疗效果扩大到远端肿瘤。更重要的是,H@Gd-NCPs和ZGd-NRs均以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治疗效果,使得它们具有巨大潜力向临床转化。
其他文献
第一章基于正常对照脑功能连接的模块划分背景:非任务状态下人脑左右运动皮层的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信号在0.01-0.08Hz频段中显著相关。这反映了在静息态下,大脑的很多区域之间在仍然在进行着信息交流,这种BOLD时间信号的相关性就是功能连接(functionl connectivity,FC)。近年来,研究者将功能连
恒星形成活动在星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们对于恒星形成的一些细节问题远非完全理解。特别地,虽然最近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是磁场在恒星形成过程(尤其是早期阶段)中起到的作用仍处于争论之中。另外,目前大质量外向流的驱动机制也并不确定。在本论文中,我们使用高灵敏度毫米/亚毫米偏振观测数据来对处于早期演化阶段的小质量恒星形成区和大质量恒星形成区中的磁场进行了个例研究。我们还根据三维数值模
金、银等贵金属纳米材料具有显著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能,该共振使得纳米晶体的表面产生很强的局域电场,因此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荧光、生物传感、成像、光热治疗及催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贵金属纳米材料中,银纳米粒子在300 nm到1200 nm的光谱范围内具有出色的共振性能,但是由于其生物毒性高,化学与物理稳定性欠佳,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应用。金纳米颗粒细胞毒性低,化学与物理稳定性好,适
新冠疫情对全球和中国产业链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短期来看,主要表现为发达经济体秩序停滞造成我国进出口产业链断裂、外部需求萎缩等;中长期来看,全球回归内向化倾向和经济全球化倒退则可能动摇现有的产品内分工体系。中国作为维护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在后疫情时代要从帮扶广大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以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既要努力尽快恢复我国产业链中断的部分,从战略上又要致力于形成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尤其是
氧气还原反应(ORR)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阴极的重要电化学反应,一般需要贵金属铂来催化。而ORR缓慢的反应动力学要求高载量的铂才能达到实用要求,从而限制了PEMFC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过渡金属-氮-碳(TM-N-C)材料,特别是铁-氮-碳(Fe-N-C)体系,以其活性不断逼近商用铂催化剂而最有望取代铂。而该类催化剂实用化最大的瓶颈是在酸性介质中较差的耐久性,因此深入研究其失活机制,提升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及口腔溃疡,伴或不伴发热,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中国2008-2018年共发生重症HFMD病例157065例,年均重症率为1.05/10万,重症病例比例为0.76%,重症病死率为2.34%,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重症HFMD的疾病负担较重,重症HFMD
小行星在运动中时常会遭遇撞击,这个撞击可以是由自然天体产生的,也可以由人造物体产生的。小行星双星系统是广泛存在于小行星群体中的,本文主要针对小行星双星系统遭遇撞击后,抛出物的运动状态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小行星双星系统附近的动力学环境。讨论了撞击坑和抛出物的形成,以及抛出物的各类运动以及对小行星动量转移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我们得到了具有清晰结构的抛出物的运动状态相图,分析了图中结
圆偏振有机发光二极管(CP-OLEDs)在3D显示、圆偏振光检测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和个性化诊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报道的可以用于CP-OLEDs器件制备的材料包括手性高分子荧光材料、有机金属配合物和有机小分子荧光和TADF材料。以手性荧光高分子为发光材料的器件一般都具有高的圆偏振电致发光不对称因子(gEL),但是获得的器件性能(亮度和效率)较低。发光层采用有机金属配合物和有机TADF材料
最优输运理论提供了一个研究概率分布演化的框架,与Riemann几何、偏微分方程存在重要联系,并且近年来引发了流体力学、城市网络、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的新应用.其中Wasserstein空间的度量几何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是最优输运的几何基础.本文考虑非紧、局部紧Polish长度空间X上的Wasserstein空间Pp(X),即底空间X上p阶矩有限的Borel概率测度集,并赋予Wasserstein距离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