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诗歌中的非结构衔接研究——以三首代表作为例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pgre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桂冠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是18世纪至19世纪时期的湖畔派诗人的杰出代表。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共同发表的《抒情歌谣集》标志着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他主张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与感情,他认为:“所有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他的诗歌语言自然,纯朴,但哲理深刻,耐人寻味。  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初步创立了英语衔接的理论,奠定了语法与词汇衔接理论的地位。然而到了1985年,韩礼德在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衔接的范围,从非结构和结构角度提升了衔接理论的层面,为衔接理论的深层次研究开拓了研究思路。综观国内外研究,把衔接理论运用于文本研究则呈滥觞之势,但其中文本多局限于小说、散文、论文摘要、新闻资料、名人演讲词、商务合同和电影台词等。但把英文诗歌,尤其是特定作者之诗歌作品为文本研究对象则相对较少。本文正是基于此,以华兹华斯的三首著名诗歌《我行独步如浮云》,《孤独的刈麦女》和《写于威斯敏斯特桥上》为分析对象,以衔接理论为依托,尤其是非结构衔接理论即语音层,词汇层和音系层衔接加以分析研究,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阐释诗歌语篇这一特殊类型文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了作者选择非结构衔接理论作为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华兹华斯的诗歌作为一个本论文的研究主题,以及本论文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做了关于衔接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华兹华斯诗歌近些年的研究的文献综述。换句话讲,将会详细讨论前人对衔接理论和华兹华斯诗歌语篇已做的一些研究。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预见研究前景以及本文所做的创新。  第三章尝试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这一章讨论了诗歌语篇的语言特征以及华兹华斯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许多学者对衔接不同的定义和分类。作者试着在理解和总结以前语言学专家和学者有价值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适合分析华兹华斯诗歌语篇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重点分析了照应,省略,连接,复现,尾韵,腹韵,辅韵等非结构衔接手段在华兹华斯三首诗歌中的应用。  第五章是整个研究的结论部分,指出这几种非结构衔接在紧密连接这三首诗歌上下文意义和形成华兹华斯诗歌独特的“谋篇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学价值和深刻含蕴,用内心来欣赏诗歌。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外交往的形式和手段,其综合国力和外交地位不断提升。因此,外交演讲已经成为外交事务中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外交演讲属于政治语篇范畴,也是一种
民歌翻译作为翻译领域中一种独特的翻译题材在翻译研究中熠熠生辉。陕北民歌作为民歌种类中的一种,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也是地域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在努力探索将中国
人类自出现起就要面对生老病死穷灾等问题,任何国家、民族或个人都不能规避救助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政策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在公民暂时
威廉·戈尔丁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及诗人,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早期作品《继承者》通过描写原始社会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新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深刻思考了人类历史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GDP的显著增加,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节能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地球只有一个,能源是有限的,唯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共同维护和建设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子孙才能有幸福美好的生活。政府、企业、民众都已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为节能环保做出贡献。    “1 瓦论坛”召开待机能耗可控    由中标认证中心主办、安森美半导体协办的主题为“创新成就1瓦”的中国第二届“1瓦论坛”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