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桂冠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是18世纪至19世纪时期的湖畔派诗人的杰出代表。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共同发表的《抒情歌谣集》标志着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他主张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与感情,他认为:“所有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他的诗歌语言自然,纯朴,但哲理深刻,耐人寻味。 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初步创立了英语衔接的理论,奠定了语法与词汇衔接理论的地位。然而到了1985年,韩礼德在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衔接的范围,从非结构和结构角度提升了衔接理论的层面,为衔接理论的深层次研究开拓了研究思路。综观国内外研究,把衔接理论运用于文本研究则呈滥觞之势,但其中文本多局限于小说、散文、论文摘要、新闻资料、名人演讲词、商务合同和电影台词等。但把英文诗歌,尤其是特定作者之诗歌作品为文本研究对象则相对较少。本文正是基于此,以华兹华斯的三首著名诗歌《我行独步如浮云》,《孤独的刈麦女》和《写于威斯敏斯特桥上》为分析对象,以衔接理论为依托,尤其是非结构衔接理论即语音层,词汇层和音系层衔接加以分析研究,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阐释诗歌语篇这一特殊类型文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了作者选择非结构衔接理论作为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华兹华斯的诗歌作为一个本论文的研究主题,以及本论文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做了关于衔接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华兹华斯诗歌近些年的研究的文献综述。换句话讲,将会详细讨论前人对衔接理论和华兹华斯诗歌语篇已做的一些研究。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预见研究前景以及本文所做的创新。 第三章尝试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这一章讨论了诗歌语篇的语言特征以及华兹华斯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许多学者对衔接不同的定义和分类。作者试着在理解和总结以前语言学专家和学者有价值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适合分析华兹华斯诗歌语篇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重点分析了照应,省略,连接,复现,尾韵,腹韵,辅韵等非结构衔接手段在华兹华斯三首诗歌中的应用。 第五章是整个研究的结论部分,指出这几种非结构衔接在紧密连接这三首诗歌上下文意义和形成华兹华斯诗歌独特的“谋篇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学价值和深刻含蕴,用内心来欣赏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