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斯坦纳的文学批评观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2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评家、媒体人梁文道认为,乔治·斯坦纳、安伯托·艾柯和哈罗德·布鲁姆被学界并称为世界上最博学的三大人文学者。乔治·斯坦纳很早就以《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蜚声海内外,他在研究文学的语言,并且对语言哲学进行思考的同时,也持续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纽约客》等更加大众化的刊物供稿,既能安于严肃的“书斋”也能走进数量巨大的普通读者群体之中。斯坦纳不仅在文学批评、文学评论、文化研究上颇有建树,他提出的“信任、进攻、吸收、补偿”翻译的四步骤理论为当代翻译理论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他还是一名积极专注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家和屡次获奖的小说家。这样多维的身份和丰富的经历使得乔治·斯坦纳对于文学的语言有了更加深入和独特的看法。  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首先从斯坦纳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求学经历并且结合他的犹太幸存者的身份出发,梳理乔治·斯坦纳文学批评观的思想渊源。第二章,阐释了斯坦纳认为现在文学语言和文学作品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他一方面对文学承担着激荡心灵、塑造灵魂、道德教化的作用产生了质疑,他认为现在的语词在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中的地位下降,对语词转而被自然科学、实验和计算式的方法论代替感到焦虑。另一方面大众文化、视觉艺术蓬勃发展,使得文学为了应对电视、网络、广告等新媒体的挑战被迫改变,派生出更符合读者快节奏的生活背景、造成更有冲击力的心理感受、可以将厚重有价值的内容极度压缩的新的文学形式或者文学类型。插画书和布满注解的书籍大量产生,色情文学在线上线下以多种方式快速传播,文化变成一种可以不断产出、复制、加工的商品,精英感、仪式感、权威感被消解。  第三章,基于这种现象斯坦纳提出了他对于这种危机的解决办法,斯坦纳认为文学创作者需要找回原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传统,将它们融入到个性、丰富、充满想象力的语言中创作成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是尊重读者、尊重作者自己。斯坦纳认为小说是最接近社会生活、靠近读者的文学形式,并从社会条件、大众心理和作家自身的转变提出了小说面临的危机。公式化、图像化的数学语言相比于文学语言更加精确,随着人类经验的丰富,人们可利用的想象力的施展范围也在逐渐“变小”,大众文化发展,爆炸式的信息和时刻需要保持着刺激的内容将读者的内心训练得更加坚硬、更难打动。作者的身份在网络、电视等新型媒介的刺激下逐渐发生消解,不再需要文学基础的训练和文学传统的学习,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出版门槛也在降低,读者和作家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基于此斯坦纳提出一种将图画、音乐等在当今更具有吸引力的传播形式融入到文学表现中的理想的文学形式——毕达哥拉斯文体,并且提出了要专注经典、尊重文学、重视文学细读和将阅读与社会、文化、传统等多维角度联系在一起的文学批评观。
其他文献
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并于1976年以“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贝娄的创作大多与其所生活的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优秀的诗人,也是我国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第一次在诗文中大量描写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第一次赋予劳动以诗意的美感,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
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是当代陕西文坛上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并且都写农村题材的小说,作品都与地域文化有密切联系,因而三作家的小说创作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路遥、陈忠实
假设两相互啮合渐开线斜齿轮表面具有连续余弦波状粗糙度,建立斜齿轮微观稳态热弹流模型,利用多重网格法求解压力分布和多重网格积分法求解弹性变形,讨论粗糙度幅值和波长对油膜
早在两千多年前,悲剧欣赏中的情感问题就已经引起了古希腊先贤的注意。人们为什么喜欢观看悲剧?人们到底从悲剧中获得了怎样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还是痛苦的)?这些情感体验缘
目前,计算机网络中信息系统技术安全问题主要受到网络设备和网络信息的威胁,这两个方面是导致计算机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网络设备主要是由于电脑系统的漏洞或缺陷造成的,而网
无疑,过去的五年,对北美“三大”汽车公司来说,都是场噩梦.但是,他们各自所经受的痛楚可谓是轻重缓急各不同.当2005年北美汽车市场的销量数据最终尘埃落定时,面对亚洲汽车公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各行各业工作交流的重要工具,高校是科研文化的传播基地,网络的使用已成为高校科研、工作、教学、交流等必要手段,网络信息的资源共享大大提高
洞穴喻是《理想国》中非常重要的比喻,也一直是《理想国》研究的重点。本文试图用戏剧的视角来关照理想国,试图通过对洞穴喻的内蕴展示,以上升和下降来结构可见世界和可知世
文章将从表现主义美学中最重要的"情感"和"表现"两个概念出发,比较克罗齐与科林伍德的美学思想,以证明科林伍德只是借取了克罗齐的部分观点达到自己的论述目的而已,他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