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多年来其治疗手段及效果一直没有大的进展。目前它仍是颅内原发肿瘤中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的肿瘤之一。进一步弄清胶质瘤的病因,从分子水平阐明其发病机制,是目前胶质瘤治疗疗效能否取得突破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新发现了一个候选抑癌基因—生长抑制因子1(inhibitor of growth 1,ING1),其主要的编码蛋白P33ING1b在人体正常组织广泛表达,并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而在许多肿瘤细胞中表达减弱。种种迹象表明,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45例不同级别胶质瘤标本的进一步遗传分析,以期阐明ING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遗传改变,为胶质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并为基因治疗途径开拓了新的思路。 ING1基因在胶质瘤中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研究选取ING1位点附近五个微卫星标志物:D13S158,D13S278,D13S285,D13S779和D13S796,采用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技术进行检测,对于p33ING1b可能的突变位点采用聚 天津医科大学2001级博士学位论文合酶链式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 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Pol丫merase chain reaetion Produets,PCR一SSCP)技术筛选。结果表明,全部肿瘤标本的五个微卫星标志物PCR扩增产物均未发现杂合性缺失,同时PCR一SSCP未发现异常迁移条带,即未检测到突变位点。 以上结果提示,胶质瘤中INGI表达的下降可能是由于某种上游调控因子导致的转录或转录后调控异常造成的。由于INGI的染色体定位、表达规律及其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与端粒的染色体定位、缩短规律及由此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在时空分布上的高度吻合,我们推测端粒、端粒酶可能是调控INGI的上游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