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流通作品数字化利用的著作权法规制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iaaa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流通作品由“out-of-commerce works”直译而来,这是一种仍然处在著作权保护期内,但是已经退出商业流通领域的作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机构甚至一些商业机构为了使公众更为方便的获取到这些信息资源,大力推行例如数字图书馆的项目,对非流通作品进行数字化的扫描、复制以及在信息网络上传播。然而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若公共文化机构想要对非流通作品进行数字化会受到主体、目的、权利内容和范围的重重限制。现行的合理使用条款的制度目的不利于非流通作品的开发利用,在具体适用上更是对非流通作品的数字化利用形成掣肘,而集体管理制度由于存在着垄断性和行政化的特点,使得直接移植域外法缺乏适宜的法律土壤。尽管从现实情况来看,非流通作品数字化的授权许可制度的便捷性需求十分紧迫,然而国内的相关文献研究却较少,而且几乎以对域外制度的直接借鉴为主,缺乏对多个国家的相关制度进行系统化的论述,以及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提出详细的、本土化的建议。鉴于此,论文拟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分五个部分对我国非流通作品数字化利用的著作权法规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非流通作品数字化利用概述。第一节通过对非流通作品的概念和特征以及与其他概念的辨析,阐明在国内文献的不同称谓当中选择非流通作品一词的合理性。第二节在基于对非流通作品数字化利用的特点进行论述,突出特殊性。第三节和第四节通过论述非流通作品数字化利用的必要性和当前所面临的挑战,突显非流通作品数字化利用问题急需解决的紧迫性。第二部分,非流通作品数字化利用规制的理论分析。第一节从法理分析和现实需求两方面,论述非流通作品数字化利用进行规制的正当性。第二节对非流通作品数字化利用规制的基本模式进行一个初步的介绍和分析,为下文域外制度的分析和我国的制度选择上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非流通作品数字化利用规制的域外比较。主要以欧盟、法国、德国和美国为例,通过对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推定集体管理制度和强制性集体管理制度还有美国的相关立法司法实践中合理使用条款的转换性使用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得出值得我国借鉴之处。第四部分,我国非流通作品数字化利用规制的现状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上分析当前我国相关立法上的缺陷和不足,突出非流通作品在数字化过程中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分析其成因和影响,从理论上论述在我国的立法背景下机制选择的基本方向。第五部分,完善我国非流通作品数字化利用规制的建议。从基本原则展开,以利益平衡和非商业利用为原则,在改进公共文化机构利用模式上提出准法定许可,同时完善集体管理制度,并结合我国文化事业的相关政策和发展前景,尝试对我国非流通作品数字化的许可制度进行体系化的完善。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就非流通作品的范畴、授权程序的分类整合以及权利人保障机制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其他文献
戴维·伊斯顿以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出作为分析变量,围绕外部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展开研究,形成了政治系统分析模式。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源于社会环境中的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社会监督等问题引发公民关注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参与以寻求政治系统的庇护与解决,形成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对政府回应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以系统论作为分析视角,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与政府回应之间是一个交互环路,二者应通过积极互动以实现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继续强化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以质量导向为核心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动农村发展实现农村产业振兴。我国地域辽阔农村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同质性,同时又由于各农村间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发展基础等条件具有明显差异,导致各农村的生产经营发展形式也具有典型的异质性特征,进而引起不同类型农村的产业融合、农户人力资本对农户的增收机理和实现路径呈现差异。本研究从农村异质性角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在国内高校迅速发展,中外高校间关于互换交流、合作办学等协议的双语互译活动日益频繁,此类协议的翻译问题也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报告是关于《中国西安XX学院与加拿大XX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联合培养协议》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法律文本属于非文学材料,法律文本的一般特征体现在词汇、句法结构、具体表达和文体等方面。法律翻译作为非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与文学翻译不同,
学位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频发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害。面对高温引起的玉米生产问题,开展耐高温基因功能鉴定及利用日趋重要。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s)在植物响应环境胁迫的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ADPH氧化酶(ZmRBOHs)是植物细胞中活性氧(ROS)的主要来源之一,且有研究显示其激活需要其位于细胞质片段的磷酸化;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ABA调控H2O2参与了高温胁迫诱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呼吸道感染,长年高居癌症死亡率第一名,也是目前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是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地唯一途径,因此,有效和准确地在CT图像中发现警示肺癌早期的肺部结节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海量医学影像数据和形态各异的肺结节,给影像医生的读片带来了不小负担,往往会出现假阳性样本或者造成漏检的情况。此外,磨玻璃肺结节与实性结节相比具有更高的恶性转化率。然而,磨玻璃肺结节体积较小,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逐步从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转变,这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习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逐步引起大众的关注,目前传统工业的发展仍然是一种粗放型生产状态,无法做到也难以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传统工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模式进行转变,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通过强化企业环保管理,构建绿色发展战略,才可以实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是经济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科技要素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方方面面。深入探究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从而更进一步预测和规划智能化社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这篇文章中,本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历史分析、比较研究对过去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因素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和对比,探索了信息化社会中“人工智能”作为又一
罗尔斯的正义原则问世以来,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被众多哲学家所讨论,值得从本质上进行探讨和研究,促使人们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上升一个阶梯。本文所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正义论》一书中的第一正义原则——自由平等原则。在第一章中,笔者叙述了罗尔斯的生平以及正义原则所产生的理论前提和时代背景。罗尔斯的家庭环境、学校和军队生活的影响以及二战后美国社会危机四伏的局面为《正义论》的诞生提供的时代背景,在这样的前提下,罗
战后,日本中小学“爱国心”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改革的曲折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战后日本中小学的“爱国心”教育是如何进行的,战后至今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反映的现象。首先,本文回顾了战后至安倍执政前日本中小学“爱国心”教育的沿革,梳理了这一时期中小学“爱国心”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实施途径;随后,本文分析了安倍执政后,在“爱国心”教育写入《教育基本法》以及日本中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