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金娘目(Myrtales)林木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包括一些重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例如桉树作为我国人工林的代表性树种,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隐丛赤壳科(Cryphonectriaceae)真菌包含许多桃金娘目林木的重要病原菌,例如黄隐丛赤壳属(Chrysoporthe)的一些物种给桉树生长带来严重危害。前期研究表明该科病原菌存在寄主转移现象,即从本土桃金娘目林木转移至桉树上,引起桉树病害的发生。桃金娘目林木为隐丛赤壳科病原菌的主要寄主,我国桃金娘目林木种类丰富,然而关于该目林木上隐丛赤壳科真菌的基础研究十分有限。本论文主要针对华南地区桉树以及与桉树相邻分布的桃金娘目林木上的隐丛赤壳科真菌进行物种多样性、寄主范围和致病性研究。本论文首先对世界范围内隐丛赤壳科真菌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总结,对桃金娘目林木在我国的多样性进行简要介绍,并阐述了隐丛赤壳病科原菌对桃金娘目植物的危害,介绍了隐丛赤壳科病原菌引起林木病害的一些防控措施。2013至2016年本研究组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的桉树适生区域,对桉树及与之邻近分布的桃金娘目林木进行了系统的病害调查。对采集自各区域的隐丛赤壳科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将鉴定物种的代表菌株在桉树等多种桃金娘目林木上进行致病力测试。第二章针对引起广东湛江地区8年生巨桉杂交种人工林茎干溃疡病的病原菌进行研究,对从桉树主干溃疡上分离到的27株隐丛赤壳科真菌通过多基因系统发生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定。菌株被鉴定为暗隐丛赤壳属(Celoporthe)下的3个种,分别为蒲桃暗隐丛赤壳菌(Celoporthe syzygium),新种Cel.cerciana和杂交种Celoporthe sp.,优势物种为Cel.syzygium。基于多片段DNA分子序列比较,25株Cel.syzygium存在8种基因型,而Celoporthe sp.可能为桉树暗隐丛赤壳菌(Cel.eucalypti)和广东暗隐丛赤壳菌(Cel.guangdongensis)的杂交种,这预示我国Celoporthe属真菌可能存在更高的物种多样性。致病力测试结果表明被测试菌株对3种供试桉树基因型都表现出致病性,不同桉树基因型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桉树基因型CEPT 46抗病性最强,CEPT 45其次,CEPT 53抗病性相对最弱。第三章对来自广东、广西、海南以及香港等省区的分离自桉属(Eucalyptus)、野牡丹属(Melastoma)、番石榴属(Psidium)、蒲桃属(Syzygium)和榄仁属(Terminalia)等桃金娘目林木上的164株隐丛赤壳科真菌进行分类鉴定,并对鉴定的不同物种的隐丛赤壳科真菌在不同物种的桃金娘目林木上进行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164株菌被鉴定为8个物种,分别是Aurifilum terminali sp.nov.、Cel.cerciana、Cel.eucalypti、Cel.guangdongensis、Cel.syzygii、Chrysoporthe deuterocubensis、Parvosmorbus eucalypti sp.nov.、Par.guangdongensis sp.nov.。其中Parvosmorbus属为隐丛赤壳科新描述属,Par.eucalypti、Par.guangdongensis为该属两个新描述物种;Aur.terminali为新描述物种,同时也是该属真菌在我国的首次报道。本研究中Chr.deuterocubensis为优势物种,其次为Cel.syzygii。Chr.deuterocubensis和Cel.syzygii寄主范围最广,这两个物种分别在本研究采集到隐丛赤壳科病原菌的5个和4个属的桃金娘目林木上有所分布。根据多基因片段分子数据,这两个物种基因型多样性均明显高于其他6个物种。致病力测试结果表明:本研究鉴定的隐丛赤壳科4属8个物种对供试两种桉树基因型、毛稔、番石榴和蒲桃均具致病性,且能够导致供试毛稔和番石榴整株枯死。针对8个隐丛赤壳科物种,整体上Chr.deuterocubensis在所有供试桃金娘目林木上致病性最强,其次是Par.eucalypti。两种供试桉树基因型对隐丛赤壳科真菌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桉树基因型CEPT 46的抗病性强于CEPT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