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视角解析八大山人书法历程的中期之变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lyz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大山人(以下简称“八大”)的书法历程,从早期的积淀到晚期“八大体”的成熟,中间经历了承前启后的中期——这一时期也是八大的心理矛盾期。八大在这段时期的书风骤变与衍化,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内因,八大人格自性化历程中内心阴影的释放、转化以及原型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八大的书法在中期经历了两个阶段:一、“驴期”(1680~1684)——八大在“用心若镜”的自我观照中,经历内心阴影的释放与转化,书风随之骤变并与时代书风相应和;二、“八大体”萌芽期(1685~1690)——八大在“明心见性”的自我觉悟中,人格发展进入“原型”整合期,书风随之衍化并逐步走向对时代书风的超越。八大自性化历程的推进对其书风的演变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书法是八大人格自性化历程中不可或缺的推手与心灵陪伴。八大在自性化之路上越走越远,这一心迹在书法上则外化为“八大体”的愈老愈高乃至超越时代。本文立足于以心理学解析八大书法历程中期之变的研究,在八大人格自性化历程和书法发展历程的整体框架下,尝试从人格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书法学、美学等角度对八大书法历程的中期之变进行解析,同时涉及社会心理学、哲学、文献学等。本文借鉴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尝试运用人格心理学整体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展开研究。笔者试图在传统书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心理学理论,探索较为深入的跨学科研究,从而站在中西方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视角,进一步挖掘八大书法的研究价值,拓展书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促进书法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同时,也期望有利于自身在书法学习观、创作观,以及内心成长等方面的提升,有助于今后专业发展方向的再规划,并为当下书法实践者的专业成长与内心成长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其他文献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河中,家族企业可谓是最年长的一种企业组织形态,从工业革命时期逐步发展至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中最有生命力的存在。家族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并不只是广泛存在于东亚国家,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为主体的西方国家中,这种组织形态仍占据一席之地。而在我国,由于从古至今受“家文化”思想的熏陶,家族企业也并不少见,全国各地基本都有家族企业的身影,成为我国企业形态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
绘画艺术的发展正是逐渐脱离文本性,回归绘画性的过程。文字作为一种记录和传播语言的符号系统,是如何慢慢可以成为一种图像的存在,又是如何可以成为表达观念的一种媒介。本文通过对徐冰文字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试图从绘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梳理出一条文字从文本到图像,再到观念的发展脉络,以此呈现“文字”、“图像”、“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解读出徐冰艺术创作中的“文字”媒介,在这种关系下所具有的独特性。当文字符号
Covid-19疫情的爆发,给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带来非常大的挑战,特别是线下门店门可罗雀,交通物流运输受阻,旅游、实体教育、文化娱乐等更是惨淡。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中小企业如何获得高效率、低成本融资,快速补充现金流,已经摆在了企业管理者、金融融资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面前。本文将银行服务创新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研究作为基础,一方面通过向疫情中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疫情背景下真实的中
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我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也位居首位,且老龄化程度仍在不断加深。面临老龄化,人们一方面表现出对老龄化将拖累经济发展的担忧,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契机。银发经济这一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成为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旅游市场起步较晚,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旅游需求也被行业低估。主要体现在老年旅游产品的匮乏、相关法律和政策保障不完善。长期的
我国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了十几年,人均居住面积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行业已经形成了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交易、房地产金融、房地产服务和相关上下游行业的一个庞大产业链条。随着房价的逐步高升和城市可开发用地的减少,房地产开发领域已经逐步由黄金时代转到白银时代,而房地产存量房交易服务市场逐步由市场的边缘,变成越来越多城市交易的主流。作为房地产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房
新兴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各个领域都随之焕发新的生机,设计领域毋庸置疑也接受着这一浪潮的洗礼,动态图形设计(Motion Graphics Design)正是在此情境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本文基于日新月异发展的技术背景及静态平面信息传达存在的问题,核心论证兼具视觉感染力和传播便利的动态图形在场景中应用的可行性。首先,本文从人群对动态图形的感知和公共信息传达要素切入分析。目前动态图形发展未能充分满足新技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国正不断从国外高等教育的经验中汲取精华。高等教育名著的翻译和引进迎合了市场和现实的需要。因此,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委托,笔者接受了高等教育专著Searching for Utopia:Universities and Their Histories汉译项目。本书阐述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的历史演变,主要讨论了大学的功用,论述了在不同时期,大学在研究、教学和社会职能
晚清以后,画谱已成为了近代中国画家不可或缺的图像"辞典"。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芥子园画传》。在这之后,得益于与时俱进的传播与运用,它不断被激活,焕发出生命力。本文讨论的《芥子园画传》在水墨实践中的运用,从“守格”“破格”“创格”三个维度出发,用“观看和认知”“实践和研习”的方法,对画谱进行“拆解”与“重构”。其中“观看和认知”部分着力于在对《芥子园画传》的再认识中,找寻成谱逻辑背后的规律和公式,
自唐代起,随着文殊信仰不断兴盛,作为描绘文殊菩萨道场的“五台山图”在佛教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中的巨幅《五台山图》艺术价值较高且兼具代表性。敦煌莫高窟第61窟(又称“文殊堂”)为五代时期敦煌一带的最高统治者曹元忠夫妇所营建,画面以鸟瞰式的构图方式绘有佛教圣地五台山图像及其方圆五百里范围的山水景色,共计40平方米,是迄今所知五台山图中尺幅最大、最为典型的一铺。该壁画以山水串联
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用色,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所积累下来的用色方法,也是中国画家用绘画艺术表现世界的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青色的使用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十分普遍,种类也非常多,从始至终贯穿了整个中国绘画史。本文主要通过对青色的历史梳理重点探求:寻找其材料和使用的起源发展背景,从青色被使用的典型时期入手,分析它的时间性、空间性地域分布、时代特征、成分区别等等方面,结合青色独特的使用规则,从中国画材料使用与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