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步行校园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sk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分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三部分.第一部分综述背景分析和理论研究基础,并明确提出了该文研究的内容与角度.并展开论述了步行对大学校园的重要性,建构大学校园的过程中强调步行的必要性,指出大学校园建设的本质在于场所的建构,通过强调步行这种手段,可以体现校园的本质精神.第二部分进行分述,作者提出了建构步行校园的观点.首先以对步行优先权的解读分析作为铺垫,阐明步行校园的概念,指出它是一种理想的大学校园模型,把步行作为校园的主导出行方式,规划强调以步行流线与活动为线索,以步行系统构架校园的主空间,并且分析建构步行校园的可行性,进而界定研究的范围,明确实现步行校园首要解决的矛盾,使步行校园的建构落于实处;接着在理论研究方面,分析了步行在交通、交往领域的功能,在参与交流活动、感知校园意象、体验场所精神等方面的效能.分析影响步行功效性发挥的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最后在步行校园实例方面,分别从汽车时代开始出现的步行校园,到以步行为主导建构的优秀校园实例,再到当前形势下的步行校园尝试各方面,分析了各种设计观与设计手法.第三部分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进行整体阐述.一方面总结了建构步行校园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步行尺度为基准的校园规划概念,强调步行在交通领域的主导地位,强调以步行人流的动线设计建构校园主空间的骨架,强调以通达性推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学科间的交流,并且提出了建构步行校园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强调校园规划的动态生长,对设计策略进行分阶段探讨.规划设计阶段,提出以步行尺度控制组团规模,通过提出适度的功能混杂以缩短步行距离,利于向社会开放的布局模式,使校内交通的压力减至最少,合理的人车分流及适度的人车分流,结合换乘公共交通、静态交通的合理布置、自行车道的独立设置等手法,达到人车各得其所的理想效果;城市设计阶段,着力于外部空间的设计上,提出校园外部空间以步行系统为骨架形成有序的网络,步行系统与校园生态景观网络有机的叠加,达到有景可观,景观可及的效果,强调以步行系统控制校园的有机生长;建筑设计及环境细部设计阶段,在建筑设计贯彻通达性,鼓励穿越、制造穿越,在环境细部的处理上,达到连续性、多样化、人性化的效果;反馈与更新阶段,提出通过意愿线的设计方法与公众参与的方式加强发展.结语部分总结指出了:步行校园的建构,实质上,是一种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的建构,并指出了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近年来全球性的生态和能源危机让全世界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人类的生存岌岌可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世界各国相继开始研究并探索绿色建筑,以此来应对日渐加重的能源危机和生态
主题是空间创作的灵魂,是设计中的重要依据.在追求卓越的空间品质的今天,象征精神内涵的主题设计显得尤为必要.现代酒店的设计已不仅仅局限于提供配套化的服务,从为人提供家
住区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要素,是人类居住活动的主要物质载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我国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并存的新时期,作为城市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郊区住区
国际上对火灾安全疏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疏散模型的开发和模型预测能力的改进;疏散模型方面的研究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未来的模型将包含更多的行为细节,注重人的行
本论文主要研究生态建筑学的基本思想,从而争取为这门新兴学科立法.它是一项宏观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也是以作者导师刘先觉教授为首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
巴蜀古镇是山地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及人类活动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类聚居环境,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部大开发
由于生理因素造成的移动能力、感知能力、体力上与正常人的差异,相当一部分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对于环境有特殊的需求,在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中这些生理性弱势群体的特殊需
学位
  现今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环境与生存问题就是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和有限资源的枯竭,而建筑消耗了世界上近40﹪的能源,其释放的温室气体又加剧了温室效应的作用。因此
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美学原理,用先验逻辑的方法阐释艺术的规律,包括以下一些主要内容:1.导论部分概括性的论述了本文的哲学体系,为全文奠定了理论的基础和概念范畴 的
学位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很多高校逐步扩建和新建,大学新区的建设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园特质不明显、户外空间设计忽略使用者需求等,这些都值得进一步观察与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