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分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三部分.第一部分综述背景分析和理论研究基础,并明确提出了该文研究的内容与角度.并展开论述了步行对大学校园的重要性,建构大学校园的过程中强调步行的必要性,指出大学校园建设的本质在于场所的建构,通过强调步行这种手段,可以体现校园的本质精神.第二部分进行分述,作者提出了建构步行校园的观点.首先以对步行优先权的解读分析作为铺垫,阐明步行校园的概念,指出它是一种理想的大学校园模型,把步行作为校园的主导出行方式,规划强调以步行流线与活动为线索,以步行系统构架校园的主空间,并且分析建构步行校园的可行性,进而界定研究的范围,明确实现步行校园首要解决的矛盾,使步行校园的建构落于实处;接着在理论研究方面,分析了步行在交通、交往领域的功能,在参与交流活动、感知校园意象、体验场所精神等方面的效能.分析影响步行功效性发挥的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最后在步行校园实例方面,分别从汽车时代开始出现的步行校园,到以步行为主导建构的优秀校园实例,再到当前形势下的步行校园尝试各方面,分析了各种设计观与设计手法.第三部分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进行整体阐述.一方面总结了建构步行校园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步行尺度为基准的校园规划概念,强调步行在交通领域的主导地位,强调以步行人流的动线设计建构校园主空间的骨架,强调以通达性推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学科间的交流,并且提出了建构步行校园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强调校园规划的动态生长,对设计策略进行分阶段探讨.规划设计阶段,提出以步行尺度控制组团规模,通过提出适度的功能混杂以缩短步行距离,利于向社会开放的布局模式,使校内交通的压力减至最少,合理的人车分流及适度的人车分流,结合换乘公共交通、静态交通的合理布置、自行车道的独立设置等手法,达到人车各得其所的理想效果;城市设计阶段,着力于外部空间的设计上,提出校园外部空间以步行系统为骨架形成有序的网络,步行系统与校园生态景观网络有机的叠加,达到有景可观,景观可及的效果,强调以步行系统控制校园的有机生长;建筑设计及环境细部设计阶段,在建筑设计贯彻通达性,鼓励穿越、制造穿越,在环境细部的处理上,达到连续性、多样化、人性化的效果;反馈与更新阶段,提出通过意愿线的设计方法与公众参与的方式加强发展.结语部分总结指出了:步行校园的建构,实质上,是一种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的建构,并指出了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