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在临床上最主要的特点是缓慢破坏周边骨质,由于病变进展缓慢且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因此早期很难被患者察觉。随着疾病的进展,囊腔侵犯范围变大,患者面容发生改变,出现继发感染时才会引起患者的注意。如果囊肿破坏范围过大,囊肿摘除术后会遗留很大的骨空腔,增加术后义齿修复的难度,也会降低种植修复的成功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此种大范围骨缺损,如何安全有效地修复术后骨缺损是现如今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目前人工骨移植材料在临床应用中成为了较好的选择,本课题使用Osteoset XR医用硫酸钙填充颌骨囊肿术后的骨空腔,通过测量记录并比较患者各阶段的术后肿胀反应、新生骨的形成速度以及骨缺损区的成骨情况,评估Osteoset XR医用硫酸钙用于充填修复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就诊的颌骨囊肿患者150例。根据病例纳入标准筛选出合格病例40例,所有纳入病例在术前CBCT中显示的囊肿直径≥2cm,病例均详细记录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专科检查结果)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囊肿大小、毗邻的解剖结构、平均骨密度值)。根据是否在骨缺损区内填充Osteoset XR医用硫酸钙而将所收集的病例分为A、B两组:A组为Osteoset XR医用硫酸钙组,共计20例;B组为颌骨囊肿摘除术后血块自行填充的对照组,共计20例。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一周内软组织的肿胀情况。术前和术后6个月、12个月时骨缺损区的平均骨密度值均由CBCT自带的e Xam Vision软件分别测量并记录。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两组平均骨密度值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各组骨缺损修复效果。并对两组肿胀情况进行两两秩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比较Osteoset XR人工骨替代材料植入体内和无充填材料病例的术区软组织的肿胀情况。结果:40例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囊肿导致的骨质破坏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术前和术后6、12个月,充填Osteoset XR的A组患者骨缺损区平均骨密度值分别为-71.60±24.54、267.80±38.09、799.55±51.06,而对照组B组为-83.95±26.80、116.45±24.24、268.75±52.23,相比B组而言A组新骨形成速度更快。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将两组样本术前和术后6、12个月骨缺损区平均骨密度值进行两两比较,术前A、B两组颌骨囊肿处平均密度值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A、B两组平均骨密度值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A组平均值均高于B组。A、B组病例中均未出现病理性骨折、术区感染等术后并发症。A组患者术区软组织肿胀明显,一周后逐渐缓解,B组患者术区软组织无明显肿胀。仅A组有2例Osteoset XR充填材料排异的现象。结论:1、在成骨速度以及成骨质量上,充填Osteoset XR医用硫酸钙的病例要明显快于未充填任何材料的病例。2、Osteoset XR医用硫酸钙作为一种价格低廉且安全可靠的人工骨替代材料,能够促进新骨的形成并且大大缩短骨愈合的时间,对于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修复有一定的疗效。3、运用CBCT(Ka Vo)以及自带的e Xam Vision软件来测量和分析不同时期骨缺损区域的平均骨密度值是一种评价成骨效果简单且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