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从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出发探讨不同证型的高脂血症患者与肠道菌群代谢之间是否存在有密切的关系,并结合吴门医派“百病湿为先”的湿病学说,进一步探讨高脂血症脾虚湿盛证型是否与肠道菌群紊乱关联最密切,从而为临床上调节血脂寻找新途径,以期能够最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日至2017年10月31日符合高脂血症诊断,中医辨证为阴虚热盛证、脾虚湿盛证及气滞血瘀证三种中医证型的苏州市中医医院心内科及内分泌科住院患者60例,每个证型组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疾病史、饮食及运动情况、中医证侯表现等资料,采集血液标本用于检测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时采集粪便标本,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定量检测肠道菌群,对其结果运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门属水平上的不同优势菌群的差异性分析,评价肠道菌群的情况。用秩和检验检与卡方检验方法统计并分析各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通过研究发现:1、高脂血症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大便性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肠道微生物中的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梭杆菌门、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梭菌属、普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减少(P<0.05)。2、高脂血症三个不同证型间比较:临床表型类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虚湿盛证组患者总胆固醇水平比阴虚热盛组、气滞血瘀组升高明显(P<0.05),阴虚热盛组与气滞血瘀组在总胆固醇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个不同证型组患者甘油三酯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道微生物中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梭菌属、普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脾虚湿盛证患者肠道瘤胃球菌属、梭菌属、普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较其余两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1、高脂血症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构成紊乱:高脂血症患者与健康者的肠道微生物种类大致相同,但优势菌群的占比不同,高脂血症患者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梭杆菌门、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梭菌属、普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的数目均较健康者减少;2、高脂血症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肠道菌群中优势菌群种类大致相同,但存在数量上的差异,其中脾虚湿盛证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梭菌属、普氏菌属、双歧杆菌属数目下降更为明显,提示存在更明显的菌群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