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GG1和8-oxoG基因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q3q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hOGG1和8-oxoG基因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以及宫颈鳞状细胞癌中各自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明确二者在宫颈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分别收集CINⅠ组织30例、CINⅡ组织10例,CINⅢ组织2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60例。其中,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按照临床分期划分,宫颈鳞状细胞癌Ⅰ期为36例,Ⅱ期为24例;按照分化程度划分,高分化组15例,中分化组27例,低分化组18例;根据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分类,其中存在淋巴结转移的19例,无淋巴结转移的41例。选取因子宫肌瘤或者子宫腺肌症等子宫良性病变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正常宫颈组织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以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hOGG1和8-oxoG基因mRNA及其相应蛋白的表达,检测其表达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两者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①hOGG1mRNA及其相应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CINⅠ组织、CINⅡ-Ⅲ组织、以及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逐渐减少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8-oxoGmRNA及其相应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CINⅠ组织、CINⅡ-Ⅲ组织以及宫颈鳞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正常宫颈组织和CINⅠ组织之间的两种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OGG1和8-oxoG基因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无关,而与宫颈鳞状细胞癌临床分期、是否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⑤Spearman相关检验结果示,宫颈鳞状细胞癌中8-oxoG阳性表达时hOGG1蛋白多呈现低表达的状态,两者呈负相关关系(P<0.05)。
  结论①hOGG1在由正常宫颈组织逐步发展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过程中表达逐渐减少,伴有8-oxoG表达的逐渐升高,提示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②hOGG1和8-oxoG作为修复氧化损伤的酶和DNA氧化损伤程度产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宫颈病变的进展程度。
其他文献
实验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给药对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中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实验方法选择100例行单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50例,右美托咪定组(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和0.5%盐酸罗哌卡因混合液15ml,对照组(C组)单纯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15ml。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均使用静脉镇痛,镇痛泵配方按舒芬太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小儿下腹会阴区手术的术后骶管镇痛的可行性和效果。  方法选取40例3~5岁ASA(Ⅰ一Ⅱ级)择期行下腹会阴区手术的患儿,将其随机分为R组、RD组。术中常规监测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每组20人,术后采用通过骶管给予两组不同药物观察镇痛效果。R组手术结束后通过骶管给予0.2%罗哌卡因0.8ml/kg,R
目的:探索子宫肌瘤及子宫肉瘤患者LDH水平的变化及病理组织中LDH、LDH-A、LDH-B、LDH-C、LDH-D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肌瘤及子宫肉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1)外周血LDH水平:  采用回顾性、分组对照的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切除并且经病理确诊的良性子宫平滑肌瘤和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查阅病例收集患者发病年龄、血常规
学位
目的:评价高龄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前列地尔治疗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2月诊治的高龄老年(平均年龄>75岁),符合入选条件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符合依据2012年中华心血管病学会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1]与治疗指南标准;排除标准:①
目的:探讨UGT1A1*28、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与SCLC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病情评估、个体化治疗及分析预后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5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UGT1A1*28、UGT1A1*6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及其与SCLC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的白质病变的程度与临床中各危险因素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菏泽市市立医院老年病科收住院的经颅脑MRI证明为脑小血管病的患者共70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相关病史及资料(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高C反应蛋白等相关危险因素),MRI资料,分析磁共振表现中白质病变程度与临床中各危险因素的关系。  结果将70
目的:比较分析多频听觉稳态反应(auditorysteadystateresponse,ASSR)、短纯音听性脑干诱发电位(toneburst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Tb-ABR)、短声听性脑干诱发电位(click-evoked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C-ABR)、40Hz相关电位(40Hzauditoryeventrelatedpotent
学位
背景与目的: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CVD),是因颅脑内血液循环障碍,导致部分神经的功能缺失的一组疾病。目前,它已成为了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性疾病。CVD是一类复杂的疾病,它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的。这些共同作用的因素有:高血压(Hypertension)、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高脂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H
学位
目的:本研究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比较外周血Th1、Th2、Th17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IL-2、IL-10、IL-17的变化,研究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免疫学的变化,进一步阐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免疫学机制,为通过免疫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连续选取脑梗死患者205例,病因分型为动脉粥样硬化。随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与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从而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对脑白质病变的影响和临床意义。  方法:分别对我院110例因高血压住院患者(病例组)及同期入院的110例血压正常者(对照组)进行血压(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及颅脑磁共振等检查,对不同血压水平患者的颅脑磁共振所显示的脑白质病变进行对比分析。记录脑白质病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