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与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的相关性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w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比较外周血Th1、Th2、Th17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IL-2、IL-10、IL-17的变化,研究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免疫学的变化,进一步阐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免疫学机制,为通过免疫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连续选取脑梗死患者205例,病因分型为动脉粥样硬化。随机分为治疗组(103例),对照组(102例)。所有患者在发病后立即、治疗后3d抽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2、IL-10、IL-17及血脂。比较两组内及两组间治疗前、治疗后细胞因子、血脂的变化情况。
  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血脂变化无显著性(P>0.05)(2)治疗组治疗前IL-17、IL-2、IFN-γ、IL-10所测数据分别为117.1±19.3、85.3±21.1、138.5±23.1、12.8±3.5(ng/L),治疗后所测数据为78.6±13.6、49.8±17.2、98.3±16.3、20.7±4.1(ng/L),IL-10治疗后所测数值水平升高,差异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IL-2、IL-17细胞因子治疗后水平下降,差异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细胞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IL-17、IL-2、IFN-γ治疗后水平明显下降,IL-10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调节免疫作用的机制,发挥着稳定斑块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本研究中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于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外周血TH细胞分泌的相关因子IFN-γ、IL-2、IL-10、IL-17的变化,证实了阿托伐他汀治疗过程中发挥的调节免疫、抑制炎症机制。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又称为“红色梗死”,它是指脑血管在缺血缺氧中被损害及再灌流血液中红细胞外溢导致脑组织缺血性梗死转变成出血性梗死,病理表现为缺血的脑组织出现渗血,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它既可以是脑梗死的自发事件,也可以是溶栓的并发症。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溶栓、抗凝治疗的普及,HT的检出率及发生率均提高,由于患者就诊时间的限制及医生、患者对溶栓并发
学位
目的:分析和探讨二维应变超声成像技术对心力衰竭病人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后左心室功能的评价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心力衰竭病人30例,均接受CRT治疗,于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3个月测量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应用二
学位
实验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给药对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中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实验方法选择100例行单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50例,右美托咪定组(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和0.5%盐酸罗哌卡因混合液15ml,对照组(C组)单纯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15ml。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均使用静脉镇痛,镇痛泵配方按舒芬太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小儿下腹会阴区手术的术后骶管镇痛的可行性和效果。  方法选取40例3~5岁ASA(Ⅰ一Ⅱ级)择期行下腹会阴区手术的患儿,将其随机分为R组、RD组。术中常规监测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每组20人,术后采用通过骶管给予两组不同药物观察镇痛效果。R组手术结束后通过骶管给予0.2%罗哌卡因0.8ml/kg,R
目的:探索子宫肌瘤及子宫肉瘤患者LDH水平的变化及病理组织中LDH、LDH-A、LDH-B、LDH-C、LDH-D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肌瘤及子宫肉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1)外周血LDH水平:  采用回顾性、分组对照的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切除并且经病理确诊的良性子宫平滑肌瘤和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查阅病例收集患者发病年龄、血常规
学位
目的:评价高龄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前列地尔治疗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2月诊治的高龄老年(平均年龄>75岁),符合入选条件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符合依据2012年中华心血管病学会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1]与治疗指南标准;排除标准:①
目的:探讨UGT1A1*28、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与SCLC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病情评估、个体化治疗及分析预后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5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UGT1A1*28、UGT1A1*6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及其与SCLC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的白质病变的程度与临床中各危险因素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菏泽市市立医院老年病科收住院的经颅脑MRI证明为脑小血管病的患者共70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相关病史及资料(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高C反应蛋白等相关危险因素),MRI资料,分析磁共振表现中白质病变程度与临床中各危险因素的关系。  结果将70
目的:比较分析多频听觉稳态反应(auditorysteadystateresponse,ASSR)、短纯音听性脑干诱发电位(toneburst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Tb-ABR)、短声听性脑干诱发电位(click-evoked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C-ABR)、40Hz相关电位(40Hzauditoryeventrelatedpotent
学位
背景与目的: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CVD),是因颅脑内血液循环障碍,导致部分神经的功能缺失的一组疾病。目前,它已成为了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性疾病。CVD是一类复杂的疾病,它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的。这些共同作用的因素有:高血压(Hypertension)、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高脂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H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