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了解英国文学的人或诗人而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的杰出代表,而意象是诗歌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其中就包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学界认为,在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中,前17首为劝婚诗组,诗人在其中运用了大量自然与非自然意象来向爱友表达结婚生育的重要性及刻画时间的无情。因此,通过把握诗人意象的表达与翻译,能够帮助目标读者理解诗人的思想,更好领会劝婚诗的主旨。前人对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意象研究多停留于译本对比及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否再现了原文意象,但大多忽视了劝婚诗组中的意象翻译,也未深入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关联-顺应模式是语用学或语用翻译学规则下的关联理论与顺应理论的基础上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在该理论框架中,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即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本研究选取梁宗岱、屠岸、曹明伦、辜正坤与侯国金五个汉译本为语料,试图从关联-顺应模式对莎士比亚17首劝婚十四行诗的意象翻译进行研究,旨在以此理论为指导,分析五个译本中意象的修辞、韵律等再现,并讨论在英译汉过程中的文化丢失或保留及成因,以及不同翻译策略选择下的效果。本研究有以下发现:不同的译者在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意象时有各自的优点和风格,值得诗歌意象翻译借鉴:1)在词汇层面,曹在翻译意象时,灵活变换词类,增加语气助词,有利于传达劝婚诗的情感语气;辜和侯运用了大量的汉语四字格来使译文更好地适应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辜的意象翻译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趣味;侯灵活运用动词来翻译抽象名词,使译文更加生动、易读,幽默的意象翻译风格使译文中的劝婚语气更加生动;2)在修辞层面,曹在翻译中运用汉字的音韵和语义特征再现修辞意象;梁在意象的拟人化上增加了创造性的形容词或动词等修辞手段,使意象更好地传达了诗人的语境效果;屠运用现代汉语口语翻译意象或修辞手法,并添加阐释脚注意象,以帮助目标读者更好地把握每首十四行诗的主旨;3)在语音层面,梁、屠与曹运用“十二字五拍”及“以顿代步”的原则,忠实地再现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固定韵律以适应目标读者的审美期望和可接受性;侯在翻译意象时也兼顾了内部音韵,以再现原文的语境效果。对比其他文学翻译中的意象翻译,本文还从语用翻译学的角度提出了些许建议:在翻译诗歌意象的过程中,译者必须灵活地选择不同翻译策略来尽可能在译文中再现意象效果:1)如果意象在源语与目的语语境具有相同的认知效果,则可采用直接翻译进行再现;2)如果意象在原诗中还起到了隐喻、双关、矛盾等修辞效果或韵律的音韵效果,译者应尽可能在获取最佳关联的前提下,在译语中进行词汇、音韵层面的选择来再现其艺术效果;3)如果原诗意象的修辞、韵律或者文化含义难以在目的语进行再现,译者应考虑转化意象或添加脚注,但应注意尽量保留译者的交际意图,且转化的意象不应与原诗文化氛围产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