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内圣外王思想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hexia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的内圣思想是以人世间存在着各种无法回避的艰难与忧患为基础和现实出发点,正因为存在这些艰难与忧患才使庄子不得不考虑如何处世的问题。庄子首先提出了心斋,以消除个人的成心,再缘督以为经顺应自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地处理好人世间的各种复杂的人事关系及各种忧患与艰难,保全自身。然后体悟大道,看透生死、荣辱、是非等,最终达到辽阔宽广的逍遥自在无拘无碍的精神世界,这便是庄子的内圣之道。庄子的外王思想是通过德的内充,以齐平万物之心,来实现明王之治。庄子所主张的齐物思想首先是需要以源自于内心的德来作为基础,只有内心充满德才可以让人从物的世界中摆脱,心才可以不被物所羁绊,才能使得心里没有区分万物的成见,就可以与万物和谐相处。这种齐物的思想,也是庄子外王思想的基础。只有具备齐平万物的心性之德才能顺应万物,才能使得天下不治而自治。如果像儵与忽那样去帮助浑沌开凿孔窍,只会把浑沌害死;同样,若想要对社会有所作为以追求治理天下,也只会祸害百姓。从生命意义上讲,庄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成为自己的帝王,主导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处理自己与世界万物关系的态度和方法上。庄子的内圣外王思想既不是个人遗世独立、修身自保之学,也不是探究帝王功业的政治哲学,而是一种安立天下的整体关怀。庄子的内圣外王思想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无执的道心以消融物我的隔阂封限,在物我共荣之中,还予天、地、人、我一片清宁境界,以呈现天地自然和谐之美,是一种崇高之美。通过对庄子的内圣外王思想和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庄子从根本上否定了仁义和政治上有为的意义,而追求的是消除有待从而达到无待之逍遥境界。庄子与儒家的共同点在于,内圣思想都可以指向于外王之道,都是强调以内圣为基础,内圣是着重点,也是出发点。但是儒家的外王之于其内圣更趋向于一种明确的目的性意义。庄子的外王则是更为纯粹而简单,内圣与外王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必然性,内圣可以外王,但内圣也绝不是为了外王。
其他文献
人生理想境界的追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从先秦到两汉到魏晋到唐宋到明清再到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历程无不是以人生理论为线索展
鸦片战争以来,在与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自身所承载的一整套文化系统逐步开始了自觉的反思。“文化重建”被提出并成为时代课题。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相关
波德里亚是活跃在当代西方思想界的著名法国思想家。一生为人们奉献了几十部专著和几百篇论文。以“高产”和“高质”在现代思想家中居于突出的地位。他的思想涉及到诸多领域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重任。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及运用水平直接关
摘 要: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能够从多个方面对学生实施日常行为规范、社会生活常识以及社会公德教育。品德教育始终贯穿在学校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并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为此,应综合考虑学生年龄的基本特征,适度地开展品德教育工作,以保证在各学科、班级与家庭中合理地渗透品德教育。基于此,将品德教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其融入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路径,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品德教育;班级管理;融入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