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的内圣思想是以人世间存在着各种无法回避的艰难与忧患为基础和现实出发点,正因为存在这些艰难与忧患才使庄子不得不考虑如何处世的问题。庄子首先提出了心斋,以消除个人的成心,再缘督以为经顺应自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地处理好人世间的各种复杂的人事关系及各种忧患与艰难,保全自身。然后体悟大道,看透生死、荣辱、是非等,最终达到辽阔宽广的逍遥自在无拘无碍的精神世界,这便是庄子的内圣之道。庄子的外王思想是通过德的内充,以齐平万物之心,来实现明王之治。庄子所主张的齐物思想首先是需要以源自于内心的德来作为基础,只有内心充满德才可以让人从物的世界中摆脱,心才可以不被物所羁绊,才能使得心里没有区分万物的成见,就可以与万物和谐相处。这种齐物的思想,也是庄子外王思想的基础。只有具备齐平万物的心性之德才能顺应万物,才能使得天下不治而自治。如果像儵与忽那样去帮助浑沌开凿孔窍,只会把浑沌害死;同样,若想要对社会有所作为以追求治理天下,也只会祸害百姓。从生命意义上讲,庄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成为自己的帝王,主导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处理自己与世界万物关系的态度和方法上。庄子的内圣外王思想既不是个人遗世独立、修身自保之学,也不是探究帝王功业的政治哲学,而是一种安立天下的整体关怀。庄子的内圣外王思想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无执的道心以消融物我的隔阂封限,在物我共荣之中,还予天、地、人、我一片清宁境界,以呈现天地自然和谐之美,是一种崇高之美。通过对庄子的内圣外王思想和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庄子从根本上否定了仁义和政治上有为的意义,而追求的是消除有待从而达到无待之逍遥境界。庄子与儒家的共同点在于,内圣思想都可以指向于外王之道,都是强调以内圣为基础,内圣是着重点,也是出发点。但是儒家的外王之于其内圣更趋向于一种明确的目的性意义。庄子的外王则是更为纯粹而简单,内圣与外王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必然性,内圣可以外王,但内圣也绝不是为了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