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著名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长篇小说《香水》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堪称后现代德语小说的范例。《香水》令人惊讶地熔铸了近代以来欧美文学的多种元素又创造性地凸显了“嗅觉”美学特征,将传统的文学叙事手法与后现代写作技巧相糅合,以“气味”作为可多重解码的能指符号展开叙事,蕴含着丰赡的意义阐释空间。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试图从德里达的解构论角度阐释“气味”之后蕴含的多重意蕴,探析“香水”一词蕴含的“香”与“毒”,美”与“罪”矛盾关系与解构论理论张力。德里达的解构理论颠覆了在场的形而上学,将哲学思想引入了开放多元的新境界,“意义的不确定论”鼓励我们突破任何自称权威的意义阐释,构建更加宽容、自由和多元的新的意义框架,延缓意义的终极阐释。解构主义理论的观照之下重读经典《香水》,可以读到这样一些“悬疑”:香与臭、神圣宗教与世俗欲望、罪与罚、视觉与嗅觉的融合等。这些对立的矛盾因素共同构成特殊的张力,分解了传统意义上的《香水》内涵,生成了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的美学价值体系,生成了一种新的文本意义。第二部分结合文学人类学与精神分析理论方法,择取《香水》中格雷诺耶在刑场上挥洒香水、万人折服的戏剧化场景论析这一宗教仪式的反讽意蕴;以欧美精神分析诗学的欲望理论阐发《香水》的世俗意义,探讨世俗欲望的个体、集体、文化无意识心理意蕴,从中探讨出故事开端情节有关原罪与人性善恶的深刻蕴意及其背后折射的宗教观念。第三部分从对气味的渴求与嗅觉出发联系到作品中香水的种种超乎寻常的作用,从嗅觉美学角度分析文学形象,凸显《香水》的嗅觉美学特征,从人性罪恶、法律及伦理道德等角度探讨作品意蕴。《香水》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由嗅觉来展示美感受美,这种神秘的崇高体验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虽然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嗅觉理论,但是聚斯金德将视线聚焦于鼻子这一嗅觉器官,通过主人公独特的嗅觉体验来体现文本的审美形态,构建独特的“嗅觉美学”,关注嗅觉领域里所展示的美的本质及其意义,获得多重审美经验。聚斯金德在传承古典小说对于情节、人物等各项基本元素的要求同时,吸纳了现代主义小说对于世界认知意义以及个体存在确认等方面的“哲学质询”,透过“气味”这一题材的想象、夸张与放大,将一个有关嗅觉神话单一、表层的故事延展到气味链以外的社会化、历史化层面,以内在意义的严肃支配外在形式的通俗,呈现出某种叙事和命运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