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1950—1956年山西省农村的扫盲运动是在全国扫盲大势的外在驱动及自身的农村建设的内在需求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发展既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又是50年代全国扫盲运动发展的一个缩影。建国初的扫盲运动是广大农民群众在政治、经济翻身之后,进行的又一次的“文化大翻身”。首先,党和政府从组织上加强了对扫盲工作的领导:一方面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机制;另一方面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方式,将群众和教师动员起来。在扫盲的主体发动起来后,扫盲的客体即:扫盲学习内容及由此而决定的扫盲教学形式,也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这样不仅使学习与生产紧密结合,而且坚持了常年学习,“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这是扫盲运动的特点。与此同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在扫盲运动中也存在着一些影响运动健康发展的因素,既有人为的如扫盲运动规划不合理,也有客观的如教师文化水平低等。尽管如此,建国初的扫盲运动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文化上使农民的落后面貌得到改变,并使存在于农民头脑中的不合时宜的习惯、思想观念得到一定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扫盲运动的取得的成效及不足给予当前的扫盲乃至学校教育以很深的启示:在使学习内容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前提下,必须认识到教育的长期性,而不能试图通过行政命令让农村教育实现拔苗助长似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农村教育走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