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扫盲运动研究(1950-1956)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LVBIN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1950—1956年山西省农村的扫盲运动是在全国扫盲大势的外在驱动及自身的农村建设的内在需求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发展既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又是50年代全国扫盲运动发展的一个缩影。建国初的扫盲运动是广大农民群众在政治、经济翻身之后,进行的又一次的“文化大翻身”。首先,党和政府从组织上加强了对扫盲工作的领导:一方面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机制;另一方面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方式,将群众和教师动员起来。在扫盲的主体发动起来后,扫盲的客体即:扫盲学习内容及由此而决定的扫盲教学形式,也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这样不仅使学习与生产紧密结合,而且坚持了常年学习,“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这是扫盲运动的特点。与此同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在扫盲运动中也存在着一些影响运动健康发展的因素,既有人为的如扫盲运动规划不合理,也有客观的如教师文化水平低等。尽管如此,建国初的扫盲运动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文化上使农民的落后面貌得到改变,并使存在于农民头脑中的不合时宜的习惯、思想观念得到一定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扫盲运动的取得的成效及不足给予当前的扫盲乃至学校教育以很深的启示:在使学习内容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前提下,必须认识到教育的长期性,而不能试图通过行政命令让农村教育实现拔苗助长似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农村教育走向更好的未来。
其他文献
文章利用序列二次规划(SQP)方法中的价值函数为约束最优化问题的投影梯度提供了一个全局误差界,并利用这个全局误差界给出了可行解点列具有收敛性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民生的发展是国家和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民生问题是社会利益和价值分配不协调的表现。建国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几代领导人,一直关注和重视民生,为
目前,伴随着大陆和台湾各领域交流的增进,移民问题成为两岸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并对此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成果丰硕。可从移民构成和分布、两岸家族的联系、移民对信仰造
蛋白酶激活受体-2是一种细胞膜表面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广泛分布于全身多种组织器官,激活后参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尤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受到人们
癌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存活的信号转导途径被异常激活,而这些信号途径在正常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用.经典的Wnt信号转导途径是其中最重要的通路之一,目前认为其成分
学科竞赛能够有效地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分析了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阐述了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