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组织缺损修复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对传统肌皮瓣的改良,保留了供区的肌肉、筋膜和神经,极大地减少了供区并发症的发生,成为近年来临床上组织缺损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对于整形外科来说,对面部缺损修复的整形可谓是整个学科的重中之重。面部的整形对颜色,形态的要求比身体其他任何部位都要高,因此当需要皮瓣来修复面部缺损组织时,选择色泽优良、薄厚适中、血运可靠且质地合适的皮瓣就尤为重要。研究目的:通过血管灌注,显微解剖的方法,进一步明确颏下动脉走行,其与面动脉的关系,颏下动脉穿支点在二腹肌前腹的分布情况。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临床研究方面,总结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面部组织缺损的方法,评价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手术中的临床意义,并评价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采用以医用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标本4具8侧,并用游标卡尺、直尺等观测了颏下血管的走行、起始、分支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的相互关系。对颏下动脉的起源、行程、分支和静脉回流进行观测和必要的拍照。测量的指标主要有:颏下动脉起始处的外径;颏下动脉起点距下颌角的距离;颏下动脉起点距颏部中点的距离;颏下动脉穿支动脉起始处的外径,起点距颏下动脉起点距离;距下颌角的距离;距颏部中点的距离。研究结果:颏下动脉主要穿支的基本测量(平均值±标准差)研究结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位于颏下区,位置比较隐蔽,皮瓣色泽与面部接近,活动度较大。临床上可根据需要形成游离皮瓣、逆行皮瓣、筋膜瓣和骨皮瓣,局部转移或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来修复颜面等处组织缺损。颏下动脉在二腹肌前腹有固定的穿支点,出现率为87.5%。每侧有穿支血管1到3个,7侧共观察到穿支血管16个,其中穿支点位于二腹肌内侧的有11个,占穿支血管总数的68.75%,穿支点位于二腹肌外侧的有5个,占穿支血管总数的32.25%。外侧穿支的起始处直径为0.64±0.15(mm),距颏下动脉起始处距离为2.80±0.44(cm),距下颌角距离为4.54±0.72(cm),距颏中点距离4.76±0.59(cm)。内侧穿支的起始处直径为0.75±0.18(mm),距颏下动脉起始处距离为4.10±0.46(am),距下颌角距离为6.22±0.90(cm),距颏中点距离2.70±0.8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