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征频率法的大量元素水溶肥种类快速辨识装置研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ang18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内外对自动灌溉施肥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自动混肥与变量施肥成为其重要研究方向,其中肥料种类及组分的快速检测与辨识是该研究方向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自动混肥或变量施肥的效果,大量元素水溶肥因具有水溶性好、无残渣、可以完全溶解于水中、能被作物的根系和叶面直接吸收利用、利用率较高等优点,是灌溉施肥系统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肥料。目前针对大量元素水溶肥种类的辨识存在着检测时间过长,不能满足在线检测和检测方法过于繁琐等缺点。针对以上不足本文研制了一种大量元素水溶肥种类快速辨识装置,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平行板电容测量原理设计了一款能感知肥溶液介电常数变化的传感器,并利用尿素作为试验对象对传感器进行了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将传感器较长时间处于待测溶液中不会影响其对肥液辨识的准确性,能满足实际应用要求。(2)利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和不同种类的大量元素水溶肥对所设计的传感器进行特征频率范围确定试验,并得出区分不同种类肥液的频率范围为:10~60 kHz、500~1000 kHz和3~6 MHz这3个频段范围。(3)在通过试验确定所得的频率范围的基础上,以传感器为核心设计了一种大量元素水溶肥种类辨识装置及其调理电路。(4)采用尿素、普钙、硫酸钾、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钾和硝酸钾6种市场上常见的大量元素水溶肥作为试验材料,利用所设计的辨识装置在不同频段内对不同种类的肥液进行特征频率确定试验,根据试验得出不同种类肥液在不同频段内的频率响应模式的不同,从而获得区分不同种类肥液的特征频率为:30、40、50、600、700、800kHz,4、5和6 MHz这9个频率。(5)分析6种大量元素水溶肥在各特征频率点处的频率响应模式,设计6种肥液的辨识流程,并得出辨识策略。(6)在1:10~1:3000浓度范围内利用尿素、普钙、磷酸钾、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钾和硝酸钾6种肥液对装置辨识肥液的准确性、快速性和稳定性进行了验证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装置对3种单质大量元素水溶肥和磷酸氢二铵的辨识准确率为100%,对硫酸钾和磷酸二氢钾的辨识略有偏差,最低辨识率为磷酸二氢钾(94.8%),总体上对6种水溶肥的辨识准确率可达98.3%;且在9.2-19.5 s内可完成一次完整辨识,辨识的平均时间为14.3 s。这表明装置进行肥液种类辨识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良好的快速性。本文设计的装置可以对不同种类的大量元素水溶肥进行快速、准确辨识,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施肥过程中的施肥错误,还对实现灌溉施肥的全程自动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然后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具体包括遵循育人规律,强化顶层设计;夯实课堂阵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源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就目前而言,露天和地表的矿产已经被人们大肆的开采和使用,并且已经消耗殆尽,所
搜索引擎是互联网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应用之一,它能帮助用户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的检索和利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是当今人类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搜索引擎相关研究
随着铁路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为了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需要在列车-地面之间传输大量的信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应答器作为列车-地面
该文着重阐述长喙壳属Ceratocystissensu lato中引起杨树溃疡病最重要的病原菌甘薯长喙壳C.fimbriataEll.et Halst.引起的杨树病害的症状、形态学、寄主范围、传播媒介、致病
由于我经济的持续增长,房地产市场不断高速发展。房地产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并且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快,因此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通过研究不同光质(白光、红光、黄光和蓝光)对叶用莴苣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对叶用莴苣叶绿素含量和Chla/Chlb影响差异显著。不同光质对叶片的
进行密达、梅塔、杀螺胺乙醇胺盐3种药剂对福寿螺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使用6%密达GR 500 g、5%梅塔GR 600 g和50%杀螺胺乙醇铵盐WP 60 g对稻田福寿螺的杀螺效果
比较研究食窦魏斯氏菌(T5)和融合魏斯氏菌(J28)发酵对荞麦酸面团糖代谢、面包面团面筋网络结构以及面包烘焙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T5和菌株J28产生的胞外多糖均为高分子
<正>近年来,外来生物福寿螺在各地稻田发展蔓延势头不减,危害局面已经形成。在四川省新津安西镇、乐山市中区等曾经危害严重的稻区,由于福寿螺科学防控技术的推广和灭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