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宫腔镜手术是目前较为成熟的临床诊疗技术,由于其操作对患者创伤较小、可减轻患者疼痛、术后康复迅速等优点,使得在临床上广泛开展。宫腔镜手术常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宫腔内疾病,如粘膜下子宫肌瘤、内膜息肉、子宫纵隔畸形、异常子宫出血、宫腔粘连等。手术过程中由于操作空间相对狭小,需要膨宫机以一定压力对宫腔进行液体膨胀,以方便宫腔镜的检查和操作。子宫血运丰富,在较高的膨宫机压力下,手术区域血窦的开放容易使灌流液从创面进入人体,引起血液稀释、水钠潴留、甚至水中毒等潜在风险。作为宫腔镜手术严重并发症之一,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目前对于宫腔镜手术中预防和监测的手段较少,大多数是通过降低膨宫压力、缩短手术时间等措施减少灌流液的吸收。国内外文献报道的术中能持续监测的方法包括中心静脉压监测和经胸肺部超声,尚不能通过简单易行的方法进行操作。宫腔镜手术中由于灌流液的吸收会导致血液不同程度被稀释,人体可呈现出稀释性贫血状态。血气分析可直接反映灌流液的吸收对人体病理生理的改变,是最直接和准确的监测手段。有研究表明,稀释性贫血时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血红蛋白运氧能力的下降可导致局部氧供需不平衡,增加对器官的损伤。脑氧饱和度可反映局部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的变化情况,在过度血液稀释时将下降,可作为手术中监测手段。目的1.探究宫腔镜手术中灌流液的吸收对血气的影响。2.通过观察脑氧饱和度的变化,并联合血气分析,探讨脑氧饱和度在提高宫腔镜手术安全性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择期行粘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患者,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40例,年龄25-40岁,体重50~75 kg,ASA分级Ⅰ~Ⅱ级。排除标准:伴有肝、肾功能异常,有心肺疾病患者,重度贫血患者,手术时间小于30分钟或大于55分钟者。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均告知患者及家属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术前常规禁饮、禁食。入手术室后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常规监测血压(NIBP)、心电图(ECG)、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体温,并持续监测脑氧饱和度(rScO2)。开放静脉通路。准备就绪后常规进行麻醉诱导,3min后置入喉罩,监测气道峰压(PIP)。术中维持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方式。连接灌流设备,调节膨宫机压力为130mmHg,膨宫介质为0.9%氯化钠。于手术开始时(T1)、手术进行20min(T2)、手术结束时(T3)采集静脉血,记录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pH、电解质。持续监测rScO2并记录三个时点的值。记录手术和麻醉时间、术中输液量。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同一测量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rScO2与Hct、Hb、pH和体温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T1相比,T2、T3时点Hct、Hb、pH、K+浓度和Ca2+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与T2相比,T3时点Hct、Hb、pH、K+浓度和Ca2+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2.与T1相比,T2、T3时点PIP升高(P<0.05);与T2对比,T3时点PIP升高(P<0.05)。3.与T1相比,T2、T3时点rScO2下降(P<0.05);与T2对比,T3时点rScO2 下降(P<0.05)。4.与T1相比,T2、T3时点体温降低(P<0.05);与T2对比,T3时点体温降低(P<0.05)。5.相关性分析表明rScO2与pH无相关性(P>0.05),rScO2与Hb、Hct和体温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气分析表明宫腔镜手术中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血液稀释和电解质紊乱,但是血气分析只能提示生化指标的变化,不能反映稀释性贫血时机体的氧供需平衡状况,联合脑氧饱和度监测可提高宫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对于预防灌流液过量吸收导致的脑损伤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