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操对透析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内瘘血流速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chCon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动静脉内瘘血液流速的减退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中普遍增高,上肢运动功能及动静脉内瘘血液流速的下降对其生活质量及血液透析充分性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能进行高强度的运动锻炼,而动静脉内瘘操作为一种促进患者局部上肢血液循环为主的运动其方式比较缓和。运动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健康人群和慢性疾病人群中被广泛应用和证明,本研究通过自编动静脉内瘘操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动静脉内瘘血液流速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并探究其可能的机制。研究目的:1.探究动静脉内瘘操运动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2.探究动静脉内瘘操运动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液流速状态的影响3.探究将动静脉内瘘操纳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非药物疗法综合管理的一部分是否安全和值得推广。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根据入组标准的筛选后,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筛选后的研究对象在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运动组5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和治疗,运动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和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本研究为期16周的自编独创性的动静脉内瘘操运动干预,本研究自编独创性的动静脉内瘘操属于局部上肢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干预方法:运动组患者在每次上机血液透析前1-2个小时,在候诊室通过研究者及相关护理人员的带领下进行自编动静脉内瘘操运动。运动干预过程中医护人员及研究者根据患者运动干预中的心率变化以及反应出来的体征随时监测患者有无不适症状。每次运动干预结束后,待患者在候诊室得到充分休息调整后进入透析室进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本研究自编动静脉内瘘操运动干预频数:每周3次,每次20-30分钟,共持续16周。在运动干预16周后,对所有入组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16周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动静脉内瘘血液流速状态、生活质量评分、生化指标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研究结果:16周的自编动静脉内瘘操运动干预结束后,共85例患者完成资料信息收集。研究结果显示:上肢运动功能方面:动静脉内瘘操运动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状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16周的动静脉内瘘操运动干预后运动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显著高于干预前,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动静脉内瘘血液流速状态方面:动静脉内瘘操运动干预前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上肢血液流速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组患者通过16周的动静脉内瘘操运动干预后的动静脉内瘘上肢血液流速状态方面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接受度和安全性方面:干预16周后,运动组患者对本研究的自编动静脉内瘘操反应积极,无任何身体不适。结论:本研究自编独创性的动静脉内瘘操可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动静脉内瘘血液流速的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血液透析的充分性。且本研究在对运动组患者实施动静脉内瘘操运动干预的过程中患者接受度高,表现积极,无不良反应,为临床医护人员开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运动干预提供了实践依据和参考,可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效的非药物辅助治疗方式。
其他文献
群文阅读,即指在语文中围绕着一个确定的议题选择一组互相具有关联性的文章,教师带领学生围绕这一议题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提高自身语文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水平。群文阅读作为当前发展渐趋成熟的一种阅读教学理论,与传统单篇阅读教学方法相比,会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速度、质量以及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在全面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方面具有极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习和掌握,也影响着学科的教学质量。网络流行文化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表现出生动幽默、新颖实用、多元开发及语言异化的特点,同时也存在语言运用的规范性、纯洁性不足等问题。导致高中语文教师语言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教师自身以及文化冲击三个方面。根据网络流行文化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师语言应用现状、问题及成因,结合高中语文课程特征,优化高中语
新高考改革强调发展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仅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也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它不仅是用来交际的工具,还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英语的工具性价值,即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掌握英语的词汇、语法、句型等,更要通过英语与具体的生活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的课程改革带来了全新的教学
学位
时代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教育领域也不断变革求新,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语文学科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重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遗留下一些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各地区的石刻文物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是独特而有意义的语文课程资源,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利用。若将石刻文物利用到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以在地的方式拓宽教师的语文教学空间,转变学生的语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逐渐在提高。为了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应当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特点,进行空间转向,尝试从地域的角度来完善课堂教学。通过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大部分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分析文学形式、技巧,故事情节和时间线索,而文学的地域性遭到忽视,导致中学生空间思维欠缺。当下的语文教育目的不仅仅只
在多年从事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本人发现,自己所教授的高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在初中就接触过定语从句,也在高一高二的人教版教材中彻底学习过定语从句,并且之后的练习中也有对定语从句不断地加强巩固,但他们在英语作文中使用定语从句时,依然会有许多使用不当或者使用错误的地方。所以笔者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一线高中英语教师,有必要通过他们的英语作文,来了解这些高三学生在定语从句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有关定语从句的问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不难发现这套教材更加注重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统编新教材在八年级和九年级每册书中各设置一个独立主题的“活动·探究”单元,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虽然有很多一线教师都对“活动·探究”单元进行了教学尝试,也有一些关于“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策略研究,但对“活动·探究”单元的整体分析与内在梯度性研究较少,如何准确把握“活动·探究”单元的设计
中国在线音频行业自1997年开始起步,随着移动互联的热潮,2011年开始慢慢走向成熟,贴合当下需求,持续创新升级,不断发展至今,10年来全国移动音频用户数量达到了5.4亿,拥有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发展前景良好,呈一片蓝海。十年的发展,各平台由传统的电台广播,发展到移动音频平台的垂直专业内容,继而发展到由用户生产节目,再升级到专业用户生产模式。随着平台各方面的不断升级更迭,在内容细分领域为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的习作教学有着悠久的模仿范文的历史,“范文法”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传统且备受青睐的教学法。模仿范文是一种有效的习作策略,却并不是很高效的方法。在当前的小学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范文法”面临诸多问题:范文的选文随意、典型性不足;范文解读欠规范,存在“浅解”、“曲解”,甚至不解读的情况;用范文指导习作的过程中存在重范文的“教”而轻学生的“学”与学后的“评”,没能形成“教-学-评”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