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2004年,我国开始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三农”政策体系,此后逐年加大了农业补贴支持力度。2006年,中国取消农业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和“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必然选择。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既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又要推进乡村振兴。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城乡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众多的著作中均有论述,但由于其散见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并不为广大学者所深入研究。在新时代,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前城乡关系的现状和问题,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从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让城市和农村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在广泛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为主线,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产生、发展,理论渊源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城乡关系思想和李比希的农业化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初期,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末期,成熟于19世纪60年代末期。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涵盖了城乡关系发展的趋势、城乡关系演变的动力、城乡对立的弊端以及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关系发展的趋势是城乡同一——城乡分离与对立——城乡融合。城乡关系演变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城乡对立的弊端表现在城市问题的出现以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在于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促进工农产业融合以及发挥科技的杠杆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以其特有的光辉在中国城乡关系问题上焕发着生命力,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价值遵循,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路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