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的临界值研究

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h85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缺乏是世界性营养问题之一,它不仅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也是发达国家较严重的公共卫生营养问题。铁缺乏的发生发展有序地经历储存铁减少期(IDS)、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和缺铁性贫血期(IDA)三个阶段,在前两期机体虽然已经缺铁,但Hb水平仍在正常范围之内,其症状隐蔽,不易被发现和重视,常被称为隐性缺铁期或亚临床缺铁期。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已大幅下降,预防和控制铁缺乏工作的重心应及时转移为早期发现隐性缺铁个体和人群,以防止铁负平衡发展进入缺铁性贫血期。血清铁蛋白(SF)检测是目前可发现早期铁缺乏的唯一简易手段,在机体尚未出现功能性缺铁和贫血时,其水平已开始下降,是一个灵敏度和特异度都相对较高的铁生化指标。近三十年间,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SF判断铁缺乏的阈值问题,推荐的判断临界值各不相同,我国也缺乏SF判断铁缺乏的统一标准,因此,本课题围绕SF作为铁缺乏的判断指标及最适临界值开展了系列研究。1.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临界值研究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目的对SF判断铁缺乏进行系统评价,探讨血清铁蛋白诊断铁缺乏的适宜临界值。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收集以骨髓铁染色为金标准,探讨SF诊断铁缺乏临界值的国内外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MetaDisc1.4软件检验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对纳入研究进行合并分组并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对各组数据进行加权定量综合,计算各组综合诊断效能参数及其95%CI,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和Q*指数进行比较分析,采用Meta回归分析异质性的来源,根据Meta回归结果进行亚组分析,分别剔除样本量<50的文献和中文文献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从745篇文献中筛选出14篇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纳入文献按SF临界值12-20μg/L.25,30μg/L、36-60μg/L分为三组进行合并效应值分析后发现,SF临界值12-20μtg/L组的汇总灵敏度最低[0.767,95%CI(0.705,0.821)],但汇总特异度最高[0.959,95%CI(0.934,0.976)],25,30μg/L组的汇总灵敏度最高[0.877,95%CI(0.799,0.933)],汇总特异度为0.944,95%CI(0.888,0.977),30-60μg/L组的汇总灵敏度[0.836,95%CI(0.797,0.870)]和特异度[0.876,95%CI(0.846,0.901)]都较低,综合诊断效能指标诊断比值比属25,30μg/L组最高[101.42,95%CI(36.137,284.64)],其S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497±0.039),Q*指数也最接近1(0.8901+0.052)。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SF检测方法和研究对象是否贫血。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非贫血临床病人或随机抽样样本如使用放免法检测SF,建议采用的SF临界值为25μg/L,如使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建议的SF临界值为60μg/L;贫血临床病人或随机抽样样本如使用放免法检测SF,建议采用的SF临界值为30μg/L,如使用ELISA法,建议的SF临界值为50μg/L,如采用化学发光法,推荐的SF临界值为36pg/L。分别剔除样本量小于50的文献和中文文献后,各项诊断效能参数仍以SF25,30μμ/L组为最适,与剔除前结论一致。结论初步认为采用SF判断铁缺乏的适宜临界水平为30μg/L。2.血清铁蛋白小于30μg/L判断学龄儿童铁缺乏的适宜性评估目的对第一部分Meta分析的结论SF小于30gg/L判断铁缺乏的适宜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以北京市郊区学校6-12岁学龄儿童为观察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测定末梢血血红蛋白(Hb)水平、静脉血SF、C反应蛋白(CRP)和sTfR (sTfR)水平,计算sTfR/logSF和机体铁储量(BIS)。分别以SF小于30μg/L和WHO推荐界值SF小于15μg/L为标准分析铁缺乏发生率。比较SF<30μg/L组和SF≥30μg/L组儿童铁营养状况的差异,分别计算IDS、IDE和IDA的儿童铁缺乏检出率及隐性缺铁占总缺铁的比率。分别分析SF<30μg/L与sTfR/logSF>1.5、log sTfR:SF>2.55和BIS<6mg/kg的判断一致性并计算Kappa系数。结果514名学龄儿童血清铁蛋白的平均水平为58.4±30.1μg/L,其中男生为61.7±32.μg/L,女生为54.9±27.5μg/L, SF的95%CI为14.1-133.8μg/L。以SF<30μg/L和SF<15g/L为判定标准,铁缺乏发生率分别为14.6%和2.7%。受检学生的Hb、sTfR、sTfR/logSF和BIS水平在SF<30μg/L组和SF>30μg/L两组间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受检学生的各期检出率分别为IDS:0.4%、IDE:13.8%、IDA:0.4%,隐性缺铁个体占总人数的14.2%,占缺铁总人数的97.3%。SF<30μg/L与sTfR/logSF>1.5、logsTfR:SF>2.55(?)BIS<6mg/kg的Kappa系数分别为0.033、0.208和0.810。结论初步认为以SF<30μg/L作为学龄儿童铁缺乏的判断界值是合理的。3.血清铁蛋白判断贫血人群铁缺乏的临界值研究目的探讨并建立SF判断贫血人群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方法招募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郊区贫血高危人群(儿童青少年,育龄期妇女,老人)进行贫血筛检,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贫血研究对象,进行膳食调查并测定静脉血SF、CRP和sTfR水平,通过铁营养包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6个月的铁剂补充,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进行]Hb、SF、和sTfR水平的评估和膳食评估,以研究对象在干预3个月内对铁剂补充的正向应答(血红蛋白水平上升大于10g/L)为金标准,将受试者区分为缺铁和非缺铁患者,采用ROC曲线法分别建立儿童青少年,育龄期妇女,老人三个人群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结果共招募74名贫血学生(男36人,女38人)、38名贫血育龄妇女、78名贫血老年人(男40人,女38人)作为研究对象,干预前进行膳食调查结果显示,贫血学生的膳食铁平均摄入量为11.1+5.8mg/d,育龄妇女为9.9+5.5mg/d,老年男性为11.5士6.2mg/d,老年女性为9.0±5.9mg/d。干预前3个月营养包铁剂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男生6.2mg/d,女生6.9mg/d,育龄妇女7.3mg/d,老年男性7.5mg/d,老年女性7.2mg/d。SF判断铁缺乏的ROC分析结果显示,以贫血男生为研究对象时最适判断界值为65μg/L,女生为60gg/L,男女生合并分析,最适判断界值为60μg/L;以贫血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时最适判断界值为40μg/L;以贫血男性老人为研究对象时最适判断界值为80μg/L,贫血女性老人为60gg/L。结论针对贫血人群,SF判断铁缺乏的推荐临界值为:儿童青少年:60μg/L;育龄妇女:40gg/L;老年女性:60μg/L;老年男性:80μg/L。本课题采用系统综述、Meta分析、横断面调查和人群干预研究三种手段围绕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进行研究,利用文献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探讨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验证了该临界值的判断价值,探索并提出了特殊人群的判断标准,为我国建立SF判断铁缺乏的统一标准提供了循证依据,为我国探寻准确可行的现场流行病学评估指标提供可能性和突破口,同时为我国人群铁缺乏控制和改善效果的监测评估提供了可能的判断依据。
其他文献
EVA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绩效评价方法,文章将EVA思想应用于餐饮中对其管理绩效进行评估,文章选取某一餐饮企业为例进行研究,得出在餐饮行业中EVA理论同样适用的结论。
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先进的工业国家就已经将油气回收技术处理作为降低油品蒸发损耗以及防止油气污染的重点技术进行研究并推广,并对油气排放标准加以立法来严格控制油气排放
自2000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社区养老成为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养老方式,社会变迁的诸多因素导致我国城市家庭养老功能的衰微,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实
下行信息传输技术是旋转导向钻井实现井眼轨道闭环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上部井口的下行信息传输装置将事先编译好的指令,通过泥浆压力负脉冲的方式传递到井下,实现地面与井下工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辅助生殖技术对出生新生儿结局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67例,其中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受孕
在深井、超深井、深水钻井等复杂钻井作业中,复杂的地质环境和工作条件使得钻柱的连接完整性和密封完整性面临巨大挑战。作为整个钻柱中最薄弱的环节,钻具接头需要承受很大的拉
养老体系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老龄人口生活的支持系统 ,从其形成方式看 ,包括两个部分 :正规养老制度和非正规养老制度 ,二者有其各自的社会经济基础、经济和人力保障、道
随着微积分的应用发展,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微积分的教学,在我国微积分不仅仅是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如今也走进了中学数学教材,那么这样的教材改革对所有一线教师和学
信用评级对当代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由个人信用620分以下的住房抵押贷款的次级贷款引起。2011年8月6日,标准普尔宣布把
文章利用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步骤和数学归纳法的多种变式,讨论了数学归纳法在初等代数、几何学、高等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物理以及生物等学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