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皮肤损伤(创面)是最常见的创伤。创面常伴有一定数量的细菌定植,当创面细菌数量达到10~5-10~6CFU/g(每克组织菌落数)时会增加创面的愈合时间,进而演变形成慢性创面。随着科学的进步,各种治疗感染创面的方法层出不穷,这些方法有的是应用在病灶清除之中;而更多的方法是应用在病灶清除之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就是对感染创面治疗的一种创新,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仍然存在创面愈合时间长,骨科感染(骨髓炎等)还常出现复发的临床难题。研究表明,现有病灶清除方法均有明显不足,如电刀会遗留焦痂而可能成为感染复发的病因。利用低温等离子低温消融以及对细菌杀灭作用的特点结合感染创面最新的研究进展,设想等离子射频消融技术对于清除感染创面的细菌和异物可能有效。现利用小型猪的感染创面模型进行实验验证。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技术对小型猪感染创面的疗效;观察低温等离子对不同细菌的杀菌效果。方法选取8头小型猪,每只猪背部使用特制打孔器制备20个圆形创面,为每个创面接种0.2ml浓度为0.5×10~8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稀释液,制成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的动物模型。将160个感染创面随机分为四组:等离子病灶清除组、电刀病灶清除组、锐器病灶清除组以及对照组,分别用等离子射频技术、电刀、普通刀片对创面进行病灶清除,对照组不处理。术毕后各创面覆盖8层纱布并固定。分别于术后0、2、7、14天观察每个创面的愈合率、组织填充率、细菌定量检查、组织学检查等指标,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所需的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另选取5头小型猪,每只猪背部使用特制打孔器制备36个面积约为0.64cm2、深度约为0.3cm的圆形创面,为每个创面接种0.05ml浓度为0.5×10~8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稀释液、表皮葡萄球菌稀释液和铜绿假单胞菌稀释液,制成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的动物模型。将每种细菌感染创面60个随机分为10组:3档5s组、3档10s组、3档15s组、6档5s组、6档10s组、6档15s组、9档5s组、9档10s组、9档15s组和未处理组。然后对创面进行细菌定量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0个创面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稀释液后48小时,均制成感染性创面。四种处理方式术后即时创面有所不同:低温等离子治疗后的创面出血很少,创面新鲜、平整、无异物存留;电刀进行病灶清除后的创面出血也较少,但创面有炭化组织,创面较新鲜;锐器进行病灶清除后的创面出血较多,需要纱布压迫止血,创面新鲜,有数个压迫止血后的凝血点。术后各组在2天和7天时,创面面积均较术前减小、组织充填率均不同程度提高、细菌数量均有所减少。术后14天时,等离子组、电刀组、锐器组和对照组创面愈合率组分别为86%±7%、81%±6%、78%±6%、和74%±5%,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各病灶清除组创面的组织充填率几乎均达到100%,对照组仅为84%±8%。等离子组、电刀组、锐器组和对照组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分别为17.8±1.5、19.5±2.1、20.0±1.4、23.3±1.8天,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等离子组细菌计数在0、2、7、14天的细菌计数分别是:4.6±0.4、4.9±0.4、3.7±0.3、2.9±0.3log CFU/g,均较其他两病灶清除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减少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4天的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各组创面的新生真皮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以对照组最重、等离子组最轻;等离子组新生上皮较厚,胶原束较致密,电刀组和锐器组次之,对照组最差。经过等离子射频处理后的各种细菌感染创面细菌量均较未处理的创面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档位的不同作用时间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作用时间越长,杀菌率越高;各作用时间的3档和6档、9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档位越高,杀菌作用越明显。6档和9档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低温等离子技术能有效去除感染创面的坏死组织,创面细菌数量显著减少,提高创面愈合率,进而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低温等离子对不同临床常见细菌均具有明显的在体杀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