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周年光能资源利用的差异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o_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很多国家面临人口剧烈增长与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供需矛盾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面积生产出足够的口粮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农田生态系统可利用的光能资源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光能资源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种植制度、栽培措施、田间管理等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光能生产效率以增加系统产出,一直是亟待解决和众多学者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种植制度出发,于2016-2018年以蒜—稻、麦—稻、豆—稻、油—稻和薯—稻五种水旱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从作物对光能辐射的接受、转化及固定特点和气象因子分布特点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周年光能利用的特点和差异以及光能分布及变化的规律,明确了五种轮作模式周年光能利用率的大小及季节分配。主要结果如下:(1)成都平原周年光能的整体变化规律:周年的总辐射量为3987.53~4018.15MJ/m~2。稻季平均总辐射多,旱季平均总辐射少,4月至10月中旬散射辐射高于直接辐射,且在水稻生长季(5-9月)散射辐射占比高达68.67%~75.37%。(2)高效光能利用作物群体特性:叶面积指数较大,群体的盖度也较大,冠层光能截率高,光能获量较大,群体光合能力强,干物质和能量积累高。不同轮作模式作物的冠层结构不同导致了群体光能截获量、干物质和能量积累的差异,进而影响光能利用率。水稻齐穗后蒜—稻模式光能截获率,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光合势均最大,相较于其他四种模式,蒜—稻模式群体光合能力强和光能截获量多,进而提高了光能利用率。不同轮作模式生育阶段干物质和能量积累的差异显著,进而影响光能利用率,稻季拔节期至齐穗期的干物质和能量积累量及占比最大,水稻拔节期至齐穗期的干物质和能量的积累显著影响光能利用率;旱季蒜—稻和豆—稻模式的干物质和能量积累呈先增后减趋势,四月份豆—稻和蒜—稻模式干物质及能量积累均为负值,麦—稻、油—稻和薯—稻模式的干物质和能量积累逐渐递增。(3)光能利用差异及影响因素:五种轮作模式周年光能利用率变幅为0.48%~0.81%,表现为麦—稻>油—稻>蒜—稻>薯—稻>豆—稻模式,且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稻季的光能利用率可达1.02%~1.39%;旱季的光能利用率变幅为0.20%~0.94%。而周年的光能生产效率变幅为0.29%~0.47%,蒜—稻、麦—稻和薯—稻模式高于或显著高于油—稻和豆—稻模式;旱季的光能生产效率蒜—稻模式大于或显著大于其他模式;稻季的光能生产效率蒜—稻模式大于或显著大于其他模式。光能利用率和光能生产效率与平均气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平均温差和降雨量相关性不显著;光能利用率、光能生产效率与散射辐射占比呈正相关,相关性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
其他文献
本文以郑州机场城际铁路大直径盾构隧道下穿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为背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反应位移法、反应加速度法及整体式反应位移法等多种抗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也显著增加。然而,伴随着化石能源的急剧消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并严重制约
电动汽车在减速或制动过程时,造成了大部分电动机产生的牵引能量通过摩擦生热的方式消耗掉了,导致汽车能量利用率低下,因此能量利用率成为国内外电动汽车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
在水利工程中,水闸作为一种低水头水工建筑物,主要作用在于广泛应用于水资源调控、水位调节、蓄水灌溉等方面。在我国兴建的水闸分布范围较广,地震灾害发生情况下可能会产生
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中太阳能的利用尤为重要。我国作为用电大国,燃煤发电依然在供电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将太阳能与燃煤电厂结合,是一种由化石能源向可
企业社会责任,一般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
肋片扰流冷却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空气加热器、换热器、透平叶片内部冷却等领域。透平叶片的内部冷却主要涉及叶片中间的蛇形流道,为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通常将不同类型的肋片浇
风力发电具有资源丰富、经济竞争力强、气候变化缓解等优点,是未来最有前途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但风力发电机运行时所处的地理环境复杂、多在荒芜人烟的地区,极易发生故障
人们理想中的生存环境,是在资源得到有效的节约、环境得到合理的保护、生态处于平衡状态的同时,使人类居住于舒适惬意的场所之中。近年来,城市化发展的步伐愈来愈快,使得许多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对主要来自四川、重庆、江苏等地的262份夏大豆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进行了评价,旨在为夏大豆种质创新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并根据室内水培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