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常规原油可采量和产量的不断下降,稠油的开采在我国显得日益重要。由于稠油具有高粘度和高凝固点,流动性差,不易开采等问题,降粘、改善流动性是稠油开采的关键,其中油溶性稠油降粘剂是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已有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的研究基础上,通过使用季戊四醇、十八烷醇与邻苯二甲酸酐作为反应物,甲苯作为带水剂,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合成了了一种小分子含有长链烷基与极性基团的油溶性降粘剂。通过粘温曲线和原油四组分分析,先选取了一种沥青质与胶质含量较低的高粘度原油。根据降粘效果知较佳单体配比为0.0050mol、0.0100mol与0.0l00mol,500ppm时的最佳降粘效果为61.10%。使用GC-MS分析饱和份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以十四烷醇、十六烷醇与十八烷醇代替相对较佳单体配比下的十八烷醇合成含混合长链的降粘剂在500ppm时混合长链降粘剂的最佳降粘效果为65.10%。表明随着该降粘剂中长链组成与原油中饱和分中正构烷烃组成越匹配,降粘效果可进一步提高。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初步分析知该降粘剂对沥青质与胶质都具有一定的作用效果,对沥青质的作用效果优于胶质。通过粘温曲线和原油四组分分析,又选取了一种沥青质与胶质含量较高的高粘度原油。根据降粘效果知最佳初始加量为100ppm,季戊四醇、十八烷醇与邻苯二甲酸酐的摩尔加量为0.0015mol、0.0066mol与0.0100mol,催化剂对甲苯磺酸加量为0.07g,带水剂甲苯加量为1.0g,第一步实验温度为90℃,时间为2.5h;第二步实验温度为110℃,时间为1h。在50℃下,500ppm的降粘剂/甲苯溶液能够降低稠油的表观粘度53.76%。通过将降粘剂分别与原油中的沥青质、胶质进行作用并分析,对降粘机理进行了探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加剂前后胶质和沥青质表面形貌特征变化;分别向沥青质溶液和胶质溶液中加入正庚烷与乙醇作为不良溶剂来配置8种浓度试样溶液,分析沥青质与胶质的析出趋势;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加剂前后的沥青质、胶质溶液中颗粒的聚集形态;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全波段扫描,通过对比加剂前后溶液的吸光度变化,可知降粘剂对胶质的分散溶解效果要强于沥青质;使用X射线衍射仪测试加入降粘剂前后的沥青质与胶质的结构;使用元素分析仪分析沥青质与胶质中的C、N、S元素含量,结果显示沥青质中的C与N元素少于胶质,而S元素为胶质的8倍,说明沥青质中的芳香类和环烷烃类物质较多且分子间作用力较胶质强。综上可知,该种小分子降粘剂对实验所用稠油具有较好的降粘效果,对不同的沥青质与胶质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