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评价与信息技术示范——以闽东南地区为例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世后的福建农业正面临着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以适应未来市场化竞争的问题.在中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建设以闽东南和珠江三角洲组成的东南沿海经济区的方案,明确提出该地区以发展技术密集的外向型创汇产业的方针.以此为据,针对福建省特色农业建设缺乏理论与方法指导,农业信息化基础技术薄弱等环节,以闽东南地区的特色农业建设及其示范性信息技术研制为题开展了研究;文中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闽东南地区特色农业生产体系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基于组件式GIS技术的漳州市特色农业决策支持系统;项目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包括(1)闽东南地区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基础,特色农业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对东南沿海经济区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具有示范意义;(2)提出了闽东南地区和漳州市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分类和分区方案,并讨论了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3)利用农业外资投入的现状资料,总结了闽东南地区的外资投入密度和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漳州市各地农业外资投入的潜力及其空间布局问题;(4)设计了基于ComGIS的漳州市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对闽东南推广信息农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西部大开发"是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要求.该文探讨了"土地、土地资源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内涵,论述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国情之一。贫困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反贫困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反贫困战略与理论的探讨成为研究新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
我国北方沙化土地的演变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规律,对了解沙化土地分布特征、变化过程、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遥感(RS)、全
城市是一个综合体,高效的将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环境各种要素有机结合,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重要场所。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发展,尤其是近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相互结合的特殊经济地理单元,是城市快速扩张的重点区域,受城市与农村的双重影响,具有为城市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基础和服务的性质。本文以石家庄市为例,运用
该研究以福州盆地为研究区,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和研究区的实际,采用形态-成因分类原则,划分出福州盆地的地貌类型,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