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业成败归因和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教育研究所关注的热点,如何利用这两种理论为教育教学服务,是当今教育科学领域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归因研究从美国海德提出,经过韦纳等心理学家的进一步集成和发展,与教育和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韦纳认为每个人都力求解释自己的行为,分析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由社会学习论者班杜拉提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国内的多项研究已经证明归因方式影响着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归因训练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多层面多角度认识研究人格心理和学业成就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研究借助于中学生化学学业成败归因量表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抽取653名城乡中学生作为样本,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了中学生化学学业成败归因倾向;通过多元方差、皮尔逊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技术,研究对比了中学生化学学业成败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化学学业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路径分析处理得到二者和中学生化学学业成绩之间的路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无论化学学业成功还是失败首先作外部归因,其次才作内部归因。(2)中学生在化学学业成功归因上存在城乡、年级和优差生差异,地区和年级间存在交互作用。中学生在化学学业失败归因上年级、优差生差异显著,并发生地区和年级交互。成败归因性别差异并不显著。(3)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年级、城乡上差异显著,优差生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差异显著。城市中学生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高于农村中学生。(4)中学生化学学业成功归因与其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努力程度、成功预期正相关显著。学业成绩与内部成功归因显著正相关,与外部成功归因负相关但不显著。中学生学业失败归因与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