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现实,相继诞生了《最美逆行者》、《在一起》以及《石头开花》等时代报告剧,此外,于当年筹拍的时代报告剧《脱贫先锋》、《我们的新时代》也即将在2021年和观众见面。快速反映现实、彰显时代的时代报告剧俨然成为荧幕上的重头戏。《在一起》是我国第一部被投入策划、创作的抗疫时代报告剧,由国家广电总局全程组织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耀客传媒和上海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现实,相继诞生了《最美逆行者》、《在一起》以及《石头开花》等时代报告剧,此外,于当年筹拍的时代报告剧《脱贫先锋》、《我们的新时代》也即将在2021年和观众见面。快速反映现实、彰显时代的时代报告剧俨然成为荧幕上的重头戏。《在一起》是我国第一部被投入策划、创作的抗疫时代报告剧,由国家广电总局全程组织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耀客传媒和上海尚世影业联合出品。该剧采用单元剧的叙事模式,通过10个取材于真人真事的单元片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新冠疫情期间各阶层普通民众的抗疫面貌。一经播出,就收获了社会民众的广泛好评。本论文以我国首部全景式反映中国人民抗疫面貌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概念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依据培养理论、使用和满足理论、拟态真实、长镜头理论、间离效果理论、圆形人物等理论,对时代报告剧以及《在一起》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就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进行了具体说明;第二章首先重点阐述了时代报告剧的基本内涵,紧接着对时代报告剧的发展源流做了较为清晰的梳理,并对时代报告剧之于社会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说明;第三章重点从不同角度如题材、人物、主题、传播影响等方面对《在一起》的艺术内容进行了研究;第四章着重从纪实场面、平淡化情节、间离创作手法以及音乐艺术等角度对《在一起》的艺术形式进行了研究;第五章则结合对《在一起》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等内容的研究,对《在一起》为后续时代报告剧创作的所提供的经验进行了探讨,并对《在一起》于创作和播出的不足之处上进行了反思。论文认为,就《在一起》的艺术内容而言,从题材上来看,它属于反映抗疫的重大现实题材;在思想主题上,《在一起》重点开掘了时代性的抗疫精神,着力表现了人们在抗疫过程中所凸显出的无私奉献、勇担责任、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在人物表现方面,则书写了立体丰富的人性以及普通人之间的温暖人情;就该剧的传播影响来看,于国内,它通过剧中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给观众以审美教育,同时其播出后引发了关于疫情舆论的正向引导;于国际,《在一起》走出国门,成为塑造和彰显中国形象的有效传播载体。就《在一起》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言,在纪实化场面的营造方面,该剧主要运用了长镜头艺术、表演艺术以及方言穿插的语言艺术;在情节方面,表现为蕴含巨大情感能量的平淡化情节;通过电影式的片尾、独白式的画外音营造了间离效果,使观众可以跳出剧情对本剧进行理性的审视。同时,该剧通过片尾曲(也是主题曲)、剧中插曲等音乐艺术的运用,增强了该剧的感染力。《在一起》在其艺术内容、艺术形式方面的不俗表现,使该剧获得了极大的播出成功。论文认为,《在一起》通过对中国抗疫故事的生动呈现,为时代报告剧的创作树立了榜样,其可提供的经验有几点:一要找准反映时代特色的好选题,二要以人物为切口反映剧作主题,三要善用艺术表现手法增强感染力以及编创人员要注重电视的舆论引导价值,四要积极在剧情内容上彰显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等。此外,《在一起》中十个单元的内容水准并没有保持在同一高度,有个别单元的内容质量遭到了观众的强烈吐槽;其播出时机以及具体的播放时间并不合理。后续时代报告剧的创作应尽力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时代报告剧能够做到快速地反映时代、社会现实,为时代发声留影,彰显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文艺精神,为中国电视剧的供应方式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为后续时代报告剧的创作提供了范本。典型案例抗疫时代报告剧《在一起》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其成功模式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可见一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其他文献
遗址是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塑造文化空间的重要资源。“十四五”时期,我国城市规划正式进入“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遗址保护工作虽受国家政策引导,但后续发展易陷入现代城市空间变迁与遗址意象保留的两难境地。大明宫遗址作为重要的唐文化历史遗址,经历了过去城市化的快速扩张,使得该遗址区域的空间存量更新与文化氛围保留处于零和博弈状态。本研究从遗址所在的空间演变入手,从文化空间的内在运作逻辑视角出发,针对现状
美国社会分析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世纪之交出现的‘垃圾革命’将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个浪潮。”从2000年开始,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一些政策来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上海市率先制定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打响了垃圾革命的第一枪。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垃圾分类事关群众生活环境改善,事关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局,要全面动员、全民参与,打赢打好生活垃圾分类的攻
本文采用法解释学和比较法学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居住权概念产生、发展的历史,认为“居住”成为一项物权的根本原因在于所有权权能的可分割性。罗马法以来各国和地区在承继与发展居住权的过程中,使居住权制度功能得到拓展,出现“社会性”及“投资或消费性”双重功能,分析对比两类居住权的典型特征,在梳理我国《民法典》居住权功能的学理争论基础上,认为我国居住权功能应定位于单纯满足对房屋居住之需求。居住权主体限于自然人,
在实践中,部分仲裁协议会基于交易沟通过程的复杂性等各种原因同时约定仲裁和诉讼两种相冲突的争议解决方式。因该类特殊约定有违有效仲裁协议的基本要求,传统观点及司法实践多认定其为“无效仲裁协议”。通过对相关案件裁定结果的分析发现,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内部的司法机关对于或裁或审条款的效力认定结果并不统一,总体较为混乱。这也在事实上阻碍着相关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在各国之间的承认与执行。导致相同约定面临不同认定
《續復古編》是元代曹本編撰的一部考證字體類字書,其目的是對當時社會上流傳的各種字體進行辨析,以恢復《說文》小篆的正統地位。書中除當時社會使用的正體字外,還收録了大量的俗體字、異體字,蘊含了豐富的字形材料,但學界對此書在文字學史上的價值長期忽視,缺乏深入而專門的研究。本文以此書爲研究對象,對比歸納書中各類字的形體差異,分析各類字形產生的原因,更好地了解元代的用字情况,彌補學界對元代文字學研究的不足,
正如斯考切波所说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演员”,现代民族国家作为主权的承载者自产生起就具有不同于公民和社会的特质,存在公民与社会之外的特殊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之初就具备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形态,在70年来的国家建设历程中,中国在经历巨大波折的同时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国内从民族解放到民族复兴,国际从无产阶级国际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内生动力逐渐凸显。本文依托《人民日报》自1949到2019年的国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如何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是关系到能否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精神”的重要问题。实践性表现在马克思早期哲学理论与实践探索全部过程之中,在本质上是其理论态度与实践态度的综合。这种实践性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实践理念在其哲学思想形成的早期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初步确立的发展过程。梳理和把握马克思早期哲学实践性的理论源脉、早期实践性的逻辑展开以及理论品格,对于全面理
在人类源远流长的文明演进史上,原始宗教有着庞杂的历史形态与文化表现,浓厚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基蕴构成了民族地区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内涵。民族地区青少年在潜移默化的原始宗教信仰文化熏陶中成长,一些人往往将其奉为人生信条和行动指南。民族地区原始宗教信仰在青少年对世界的基本认知、道德观念、价值情感、行为选择等方面造成了一定影响。原始宗教信仰中的天人合一、孝亲敬祖等因素,对信教青少年的言行举止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