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内贸易于上世纪60年代被人们注意,并逐步成为国际贸易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其中针对特定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研究是该课题内的基础性研究,旨在通过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及其成因的分析,找出其发展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本文正是沿着该方向,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基础地位的钢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后者的研究是通过对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分析实现的,根据分析结论找出行业产业内贸易发展中的问题,最终提出政策建议。与以往在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分析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作用时分别使用静态指数和最小二乘法不同,本文分别在这两方面尝试使用动态指数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实现了对原有方法部分弊端的弥补,也实现了方法应用方面的创新。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产业内贸易理论和衡量方法的总结,归纳出本文的研究基础:其次,分别从总体和分类两个角度评价了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之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对各影响因素与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进行排序来评判行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的成因;最终提出提升我国钢铁行业产业内贸易的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钢铁行业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层次都较低,但具有波动缓慢上升的趋势,其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占据主体地位。(2)通过关联度排序,发现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主要受到国家经济特征因素的影响,也说明产业在产品的差别化、规模经济的实现以及专业化分工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无法对产业内贸易水平产生决定性影响。(3)通过优势分析,发现产业集中度是我国钢铁行业产业内贸易的最优影响因素,而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是准优特征,因此本文提出发展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应该首先从提高产业集中度开始,并以合理引导外资、鼓励技术革新和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等为辅助手段,同时认为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将会率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