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正在同时受到日益动荡的金融市场竞争以及日趋严格的金融监管约束两方面力量的推动,这种互动作用对于目前正在遭遇全球金融风暴冲击的商业银行来说表现得尤为突出。信用风险,即所欠的金额存在得不到偿还的可能,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与此同时,人们也日益认识到金融领域的许多部门都需要积极地管理信用风险。无论是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结果,还是作为信用风险管理创新,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则日益变得越来越复杂。早在上世纪后半叶以来,信用风险量化与评级已经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商业银行所应用和普及,并逐步发展成为信用风险监控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最初商业银行采用的信用评级通常过多借助或依赖于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如穆迪、标普和惠誉三大国际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而银行内部开发的信用评级体系由于受到当时的种种条件限制,其计量精确度和实际经济应用并不突出。然而,自从美国次级债危机于2007年先在其本土后则于次年在全球爆发以来,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正在逐步演变成一场全球信用危机。一贯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在这场愈演愈烈的危机中却备受指责。因此,这场全球性的信用危机重新唤起了全球银行业完善其自身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迫切需求,也为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着力进行的强化风险内控体系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无独有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在本世纪初的推出从很大程度上强调了银行对于信用风险评估的敏感性,并且为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和风险监控设定了一整套新的管理规范和标准,用以反映当前银行业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这当中,商业银行如何结合《新资本协议》的相关要求,从而尽快在其内部建立起适合自身经营特色的信用风险量化和评级体系并将至投诸于实践应用,使银行在尽可能安全的空间内赚取最大的利润,恐怕是众多银行管理高层、信贷官员、信用交易者以及投资专家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无疑也是本文的核心所在。本文参考并翻阅了国内外关于信用风险管理和信用评级的诸多文献,同时对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一系列监管政策、其他监管当局发布的监管规章制度等参考资料以及国外信用风险量化模型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更为清晰地阐明现代商业银行借助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契机来建立并完善其自身信用风险量化和评级体系的积极意义,以及银行强化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对于实现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的提升作用。本文共分为5大部分7个章节。第一部分(第一章)是在21世纪银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对于信用风险管理现状(涵盖违约定义及违约管理的介绍)总体概括。文章基于此背景,结合银行业新的监管要求来讨论并突出信用评级在信用风险计量与管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引入了业内熟知的诸如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和预期损失(EL)等信用风险量化参数的概念。本部分还强调指出,一个在业界乃至各国之间统一的风险计量方法和管控标准所能给银行带来的种种益处,诸如统一风险计量标准、更为及时和有效的内控及风险监督、预警和汇报,等等。文章第二部分(第二章到第四章),则是详细介绍了由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逐步发展成熟而来并由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推崇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构成——包括服务于《新资本协议》标准法的外部独立评级机构评级(外部评级)以及由银行自身开发的服务于《新资本协议》初级法与高级法的内部评级体系。本部分还着重介绍了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以及预期损失等信用风险量化参数在不同评级方法体系内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映射关系和估值方法。第三部分(第五章)着重介绍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计量方法与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区分信用风险缓释在不同评级方法下的差别应用,来诠释科学的信用风险缓释计量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第四部分(第六章)归纳并总结了信用风险量化与评级在信用风险资本计提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力求使本部分内容更具前瞻性,本文在相关素材选取,尤其是对于内部评级法的实施方面,着力于考察业内最新的实践和方法论来充实该部分的内容,并且将特定资产(包括股权类资产、购买合格应收类资产)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加权计量及资本计提方法作为专题单独予以阐述。第五部分(第七章)从监管要求和银行实践两条主线切入谈及信用风险量化与评级结果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其他方面(除资本计提以外)的具体实践及应用。本部分详细介绍了跨国银行以及监管当局在信用评级和风险参数量化的广泛应用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及其对于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界的深远影响和意义。本文同时指出了信用评级及风险参数量化结果在实践运用和推广方面的难点和艰巨性。尤其是对于内控机制相对薄弱,数据和经验积累相对欠缺的国内银行来说,信用评级以及相关风险参数量化的实践推广任重而道远。因此,信用风险量化与评级对于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来说将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主题,并且将与国内银行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风险治理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