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记忆任务的影响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bird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情绪对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逐渐兴起。另一方面,与情绪调节有关的训练项目在学校中蓬勃开展,以帮助学生摆脱各种消极情绪状态,形成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果。但迄今为止,人们对情绪调节与记忆关系本质的认识尚不清晰。什么样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情绪调节影响记忆效果的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开发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减少情绪对个体学习和记忆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于已有研究,本研究假设情绪调节策略与记忆的关系受到情绪调节过程中的认知加工策略、认知资源损耗和情绪状态三方面的影响。我们采用生理指标和主观报告相结合的情绪评定方法考察被试的情绪状态;采用奇偶数判断和元辅音判断任务两组选择性注意测验,考察情绪调节过程中的认知资源损耗;通过考察言语和非言语情绪诱发材料的记忆效果,检验情绪调节过程中的认知策略。 129名在校大学生参加了本研究。他们被随机分成认知重评组、表情抑制组、控制组和中性组四个组。排除无效数据后,研究最后得到有效被试100人,其中认知组23人、抑制组29人、控制组24人、中性组24人。前三组观看诱发消极(悲伤)情绪的影片片断,并使用指导语控制被试使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中性组观看诱发中性情绪的影片片断,使用与控制组相同的指导语。数据处理采用分组~*任务(4~*2)方差分析考察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各个指标的影响。 结果发现,情绪状态的主观评价和生理指标测查均表明认知重评组体验的悲伤情绪最低。在元-辅音判断的选择性注意任务中,认知调节组成绩显著高于抑制组和控制组,但与中性组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奇数-偶数任务上,各个组没有明显的差异,可能与该任务难度较低有关。同时表明不同情绪调节组在认知损耗上存在差异,抑制组和控制组认知损耗高于认知组。在情绪材料记忆任务中正确率上,认知组被试在言语任务上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抑制组和控制组,但在非言语任务上各个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这个结果同Gross等人(2000)发现一致,说明抑制组和控制组被试可能采用自我中心言语策略进行情绪抑制。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导致情绪调节过程中的认知加工策略、认知资源的损耗、情绪状态等多个方面的改变,这些均可能对情绪调节策略与记忆的关系产生影响。本研究对于探讨情绪影响记忆的机制,认识情绪调节与记忆之间的本质联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其他文献
公元前586年发生的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的“巴比伦囚虏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犹太历史的发展、对于犹太教的最终形成、对于犹太民族的存亡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和影响。巴
区域游戏活动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而区角阅读区的创设,不仅可以丰富区域游戏活动,也有助于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幼儿园要积极创设区域阅读环境,在开展阅读活动的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其中半数以上的未成年人在犯罪之前就有偏差行为,且大都有一个偏差行为逐渐加重的发展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未成年人的偏差行为进行研究,无
本文利用已筛选的具有拮抗作用的深绿木霉菌(Trichoderma aureoviride)作为试材,进行深绿木霉对百合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n Brede de Haan)抑制机理、深绿木霉
赤泥 (red mud,RM)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酸性矿井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是矿山开采过程中含硫矿物氧化产生的低pH值高重金属含量的废水,两种废弃物都会对环境产生
半导体激光测距机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低成本、高重复频率、高效率等特点,在中、近程测距方面有明显优势,但是由于输出能量低而使得测程偏低,因此,提高测程是半导体激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者更多地从外在的学业、就业压力、交友恋爱问题、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来讨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外在因素能在一
批判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批判性阅读是培养批判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受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因其病理生理改变复杂,给临床治疗与研究带来极大困扰。中医学将其纳入"闭经"、
对城市空间扩展以及城市景观格局时空规律的研究,能够为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选择了上海作为研究区域,以地学信息图谱、景观生态学以及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理论与